八阵图传说是诸葛亮在三国时期创造的一种阵法。据说诸葛亮御敌时,用乱石堆成石阵,分为生、伤、休、杜、景、死、惊、开八门。他改变了一切,可以阻挡10万精锐士兵。据说诸葛亮的“八阵图垒”位于永安宫南海滩,位于金坛儒林镇东南部的大鲁别墅和小鲁别墅村。经过数百年的沧桑,“八阵图村”早已面目全非。
虽然诸葛亮的八阵图很有名,但到目前为止,人们还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三国志》中的记载非常简单。虽然后世的军事家也继承和发挥了它,但很难说它有多真实。《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陈寿编辑的《诸葛亮集目录》,没有“八阵图”一章。在晋朝,皇帝命令他独自学习诸葛亮的兵法,但很难说他是否学会了。
看《三国演义》,发现“八阵图”有太多的神秘性,除了让敌人像迷宫一样找不到死门外,似乎还有六丁六甲的神力。在《杨家将》等评书中,也有很多阵法,但似乎是提前找个地方布阵,等敌人来破,敌人要不来破,那阵也不能动。《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药师和黄蓉似乎也点击了八阵图的技巧,但金庸仍然是一个令人信服的迷宫。虽然几堆土堆有效,但如果它们被踢坏了,它们就会被打破。
[img]811111[/img]
作者在网上看到有人讨论这个八阵图,大家的普遍认识是“战斗队形”。晚上没事的时候,我会再做一个胡乱的猜测,就像你一样。
@ 既然八阵图叫这个名字,那一定是“八阵”,也就是八种战斗队形。不能理解为大方阵,里面有八种变化。在战斗中,敌人被允许进入包围圈进行战斗。虽然也有,但毕竟不多。而且要布置一个八面埋伏阵,兵力太多,操作不方便。
第二,八阵图可以理解为战斗编制的八种队形。这八种队形应分别适用于进攻、复制、撤退、行军、驻扎、休息等任务。在大战中,每个团队可以根据战斗需要相互配合,并根据需要随时改变形状,以达到最佳效果。
@ 队形的安排方法应充分考虑各种武器的使用和人员的协调。例如,每队安排几名长枪手、几名弓箭手、几名牌刀手、几名步兵、几名骑兵等,在不同的队形中,每个人都在哪里,完成什么任务等。
第四,使用这种八阵图必须依靠熟练的训练、严格的纪律、高效的沟通和灵活正确的指挥。
第五,这种八阵图的基本原则是让一个士兵顶上几个士兵,一个箭顶上几个箭射,同时让士兵劳逸结合,最大限度地节约人力物力,发挥效率。
第六,这种阵列方法,设计难度不应该太高,有一个高智商知识的人足以设计成功。难度应该在训练和使用中,使数万甚至数十万人能够掌握这些队形变化技能,能够在战斗中认真使用,并听从命令,应该更困难,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一般的将军,即使有这个阵列,也必须花一些努力。
第七,看看诸葛亮自己的实践。在他的军队使用后期,八阵图的力量似乎发挥到了极致。魏兵根本不敢出来打仗,但他会输。然而,八阵图的力量似乎局限于积极的战斗和防守。对于那些等待并拒绝战斗的敌人来说,他们缺乏有效的进攻手段。诸葛亮当时改用了将军和其他手段,但司马懿没有战斗,他仍然别无选择。
[img]811112[/img]
第八,八阵图并不神秘。这是一种优秀的资源配置和调度手段。它只能占兵法的一小部分,适合陆战对抗。诸葛亮的兵法不限于八阵图。他应该在其他方面有独特的研究。例如,当他攻击城市和与郝昭的陈仓作战时,孔明的手段非常丰富。我在这里不多说。
诸葛亮的八阵图被后人神化了
诸葛亮在历史书记载中出现了八阵图。在传播过程中,八阵图被人为神化,与阴阳五行、八卦、道教法术相连,变得越来越复杂。八阵图本身具有及时性和复杂性。在人们对诸葛亮的赞扬和三国故事的传播过程中,孔明被道士化,这就是为什么八阵图脱离了原来的面貌,变得神秘的原因。
诸葛亮在史书记载中出现了八阵图。《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说:“亮度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推演兵法,制作八阵图,咸得要云。八阵图出来后,当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诸葛亮曾说过:“八阵已成,至今行师,不覆败。“晋书·马隆传”:“隆依八阵图为偏箱车,地广则为鹿角车营,路狭则为木屋施于车内,战而前,弓矢所及,应弦而倒。”
据文献记载,诸葛亮有三个八阵图遗址,一个在今天重庆奉节西南七里的海滩上,一个在陕西汉中定军山附近,一个在四川新都北弥牟镇附近。这些八阵图都是用石头堆起来的,都是整齐有序的石头堆。
[img]811113[/img]
《晋纪》载东晋干宝:
诸葛孔明以汉中积石为基础,方可数百步,四郭,又聚石为八行,相去三丈许,称为八阵图。如今,常有鼓甲之声,天阴弥响。
干宝,东晋初学者,所以《晋纪》,现在已经消失了。以上故事来源于张舒的《诸葛忠武侯故事》,为八阵图注入了神奇的力量。战场上经常有普通石堆里的鼓甲声,阴天越响,这应该是八阵图最早神化的开始。
诸葛亮;八阵图到底有多厉害?可以挡十万精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