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周六开始,持续的高温闷热天气真的让每个小伙伴都受不了!更多的人发朋友圈声称自己的第二次生活是空调给的,三伏天还没到,就能让大家发出这样的感慨。朋友圈里也有朋友说家里停电了,发生这样的悲剧想想都会汗流浃背。面对炎热的夏天,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带着你的好奇心,让我们一起探索古人的智慧!
[img]810802[/img]
古人夏天如何避暑 最后一种方法简直就是
古人避暑神器一:摇扇纳凉
扇子的起源无法验证。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掌握了扇子的使用方法,但与现代人使用的不同,它更有可能来自绿色植物的叶子。如果它们坏了,它们可以立即更换。
[img]810803[/img]
夏季纳凉神器 人们的选择
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这种叶子显然不能满足于人们的使用,而且非常不强壮,总是交换真的很麻烦。后来,扇子变得坚固,主要是用竹子编织的,古人主要是用这种方式冷却的,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而经济条件稍好的家庭则会使用丝绸制成的扇子,摇起来也很容易显示出档次。
而古代文人墨客则喜欢在扇面上吟诗画画,展现自己的知识,更加优雅,如果是达官显贵,一般都会有专属的摇扇丫鬟,人工风扇酷夏纳凉,这feel倍儿爽!
古人避暑神器二:专属凉屋
承德的避暑胜地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这座别墅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是清朝皇帝夏季避暑、处理政务的地方,以自然景观为本,吸收江南塞北的风景。
[img]810804[/img]
避暑山庄
当然,避暑山庄不是普通人可以享受的,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凉屋与避暑山庄不同,当然也不是普通家庭所能享受的,依然是王公贵族的专属。
[img]810805[/img]
依山傍水而建凉屋
唐代宫廷设有专门用于夏季避暑的凉殿,中央安装机械传动制冷设备,远离冷水循环,通过扇轮传动,产生的风将冷空气送入宫殿。后来,随着技术的成熟,冷水可以通过机械传递到屋顶,沿着屋檐流动,形成人造水帘,以达到夏季的目的。
无论是避暑山庄还是避暑山庄凉屋都属于王公大臣专属纳凉的地方,作为普通人是无福的,所以属于土豪避暑方式,并不流行。
古人避暑神器三:冰块
在古代,没有发电设备,更不用说冰箱和其他家用电器了,但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冰窖早在周代就出现了。当然,这种奢侈的东西注定是非凡的,只有政府才有,普通人不能享受它。
一般来说,在冬天,政府会在冰窖里储存大量的天然冰块。明年夏天,冰块可以从冰窖中取出,放在室内冷却。
[img]810806[/img]
看着就清爽!
通过最简单的物理机制,冰可以吸收周围的热量融化,从而降低室温,给达官贵人带来清新的气候。而且这种用冰降温的方式不会造成任何污染,也不会消耗能源。可见古人的智慧真的是无限的!
明清时期,这种冰冷却的方式基本上已经普及到人们的家中。每年炎热的夏天,人们都会通过这种冰融化来降低温度,起到夏季避暑的作用。
古人避暑神器四:避暑美食
夏季避暑不仅局限于外部舒适的温度,还限于消暑的美味佳肴。目前,人们可以选择冷饮、冰淇淋等冷饮来减少夏天内心的干热。在古代,也有避暑食品。
早在南北朝,民间就有自知之明汤饼,宋代,避暑食品种类繁多,如瓜、李、荷叶、绿豆汤、新莲等,其中西瓜最受人们欢迎,宋代诗人方回《秋熟》诗中就有记载,西瓜足解渴,青瑶皮肤分裂的赞美。
[img]810807[/img]
炎炎夏日 一碗绿豆汤也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如今,绿豆汤仍然成为许多家庭夏天的饮料之一。此外,根据《帝京时代的胜利》,“六月的夏天,食物和饮料最喜欢新鲜。京师莲食者2;内河人嫩而新鲜,应承露,食物应延长寿命;外河坚实,应干燥。”可以看出,这种奇妙的技巧在古代早已存在。
除了绿豆汤,清朝北京还有人选择苏叶、藿叶、甘草等中草药避暑,而苏州人喜欢喝凉茶、凉汤、凉粉等清爽食物度过夏天。可见古人对饮食也很讲究,在炎热的夏天也有自己的食物。
古代避暑神器五:瓷枕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有用,除了人们生活和吃饭。瓷器大国,众所周知,景德镇被称为瓷都,生产各种瓷器,瓷器除了用作碗、花瓶、装饰品外,还可以制作瓷枕。
是的,这是一个瓷枕头!这个枕头的表面有一层釉,很冷。在炎热的夏天,人们的枕头非常清爽,睡眠自然舒适。所谓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它应该是古人对瓷枕好的讴歌。
[img]810808[/img]
避暑瓷枕
除了炎热的天气,夏天对恼人的蚊子也是一个大问题。如今,有100种方法可以杀死蚊子,但在古代,杀死蚊子的方法并不多。因此,如何避免蚊子也是夏天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当然,这对聪明的古人来说并不难。一般来说,古人会躲在蚊帐里睡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有一个新的模式。人们会在蚊帐里挂茉莉花、珠兰花等香花,夜帐清新芬芳。对于失眠的朋友来说,它可以有一定的催眠作用。
古人避暑神器六:终极大招!
俗话说的好心静自然凉,在古代,许多文人雅士追求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固定凉由心生唐代白居易在《消暑》一诗中表达了真相为什么要消暑,端坐一院?。
为了应对酷暑,同样是诗人的王维带着古琴走进深绿色的竹林,坐在地上流连忘返,留给后人百读不厌的《竹里馆》:独自坐在幽幽里,弹琴复长啸。
[img]810809[/img]
易怒的夏天保持一颗平常心 心静自然凉
清朝雍正皇帝追录康熙皇帝的训话,编成《庭训格言》,其中一篇是《心静自然凉》,大致表达的是心平气和,这样身体就不会热了,还指出,而且夏月不贪风凉,对身体也有好处,可见古人的境界是普通人无法达到的。
当然,这句话也不是不合理的。当人们感到易怒时,他们确实容易产生干燥和炎热,他们的情绪确实会导致外部变化。因此,在这个闷热易怒的夏天,保持良好的心情也有利于避暑消热。
古人夏天怎样避暑? 最后一种方法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