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红薯(红薯)、土豆等粮食作物原产于美国,具有抗旱、耐贫瘠、产量高的特点,被称为“美国高产作物”。在近年来流行的许多穿越小说中,有抱负的人把现代知识带到明朝甚至宋朝。
第一件事是试图获得这些高产作物,增加人口;然后试着修复高炉炼钢。一种食物,一种钢铁,这两件事已经成为一个王朝在小说中统治的基础。
[img]807833[/img]
在一些以明代为主题的穿越小说中,崇祯年间的世界大旱也通过推广玉米和红薯解决了人们的粮食问题,消除了农民起义,给了“我的明朝”另一口气。
但是,玉米和红薯在晚明真的会有如此神奇的续命效果吗?
事实上,据《方志》记载,明朝万历、天启时期,陕西、河南、南直、山东、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的政府使司已广泛种植玉米和红薯。
生活在隆庆时期的徐渭曾咏过马铃薯“像芋头一样,但松甘却很差”。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第二册收录了各省红薯推广种植的时间。
[img]807834[/img]
云南1576年,广东1580年,福建1593年,浙江、江苏1608年,四川1733年,广西、江西1736年,湖北1740年,山东1742年,河南1743年,湖南、陕西1746年,河北1748年,贵州1752年。
《中国史稿地图集》还包括玉米在中国推广种植的时间:广西1531年、河南1543年、江苏1559年、甘肃1560年、云南1563年、浙江1573年、福建1577年、广东1579年。
1590年,陕西1597年,河北1622年,山西1672年,江西1673年,湖北1669年,辽东1682年,湖南1684年,四川1686年,安徽1735年,新疆1846年。
在嘉靖34年(1555年)的《巩县志》中,被称为“玉麦”,嘉靖39年的《平凉府志》被称为“番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最早被称为“玉米”。
[img]807835[/img]
在明朝万历时期的小说《金瓶梅》中,提到了“玉米面鹅油蒸饼”的做法:将玉米面与小麦面混合,打好池子,倒入烧鹅油,然后用沸水烫伤,边烫边搅拌,用手稍冷搓成块备用。
将揉好的面块分成五大块,每一块揉成薄片,涂上鹅油,撒上盐和胡椒面,卷出条,按薄片,一个接一个地使用。将揉好的胡椒盐坯放入笼中蒸20分钟,从笼子里冷却,切成两根手指宽条,放在盘子上。
《金瓶梅》中出现了如此讲究的做法,可见当时玉米的各种食用方法也为北方人所熟知。
可以看出,玉米和红薯自明朝中叶以来已经传入中国。明末,许多有识之士大力推广种植这两种高产作物。例如,徐光启总结了“甘薯十三胜”进行宣传,以促进红薯种植:“每亩收集数十块石头,一块也收集。
[img]807836[/img]
色白味甜,在各种土种中,特别独特,二也;益人与土豆同功,三也;到处都是传生的,剪茎作种,今年一根茎,第二年就可以种几百亩,四也。
枝叶附地,随节作根,风雨不能损坏,五也;可当米谷,凶岁不能灾,六也;可以充实,七也;可以酿酒,八也;长期收集头皮屑,旋作饼饵,胜过兴蜜,九也。
为什么引进玉米和红薯没有拯救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