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约前1156-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牙,或单呼牙,又称吕尚,别号飞熊。商朝末年的人。他的祖先是四岳,佐禹平的水土很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因此以吕为氏。东海说和河内说是主要的出生地。《孟子》《离娄上》和《尽心上》两章都提到姜子牙“居东海之滨”;《吕氏春秋·首时》也说“太公望,东夷之士也”;《史记·齐太公世家》也说他是“东海上人”。但这些说法都是笼统而模糊的。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说得更清楚:“海曲城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水经注·齐乘》还说:“莒州东百六十里有东吕乡,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
姜子牙,又称姜尚。是东海边的人。他的祖先曾经是四岳之官,帮助夏禹治理水土。舜、禹时被封在吕地(今河南南阳西),又称吕尚。有的被封在申,姓姜。夏、商两代,沈、吕有的封给旁支子孙,有的后代沦为平民,吕尚是其远代后裔。吕尚本姓姜,以其封地名为姓,叫吕尚。后来,姜子牙辅佐西周王,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誉为“太师”(武官名),被誉为“师尚父”。姜子牙是齐国的创始人。周文王是中国古代影响悠久的杰出战略家、军事家和政治家,武王克周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指挥官和西周的开国元勋。历代典籍都公认了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各家都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姜子牙协助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周兵大败,周王登台自焚而死,从此商亡周立。
[img]802317[/img]
为什么韩国人称姜子牙为国父?长期以来,我们都尊重孔子,历久弥新。仔细看看韩国人,我们知道他们也有一位圣人受到年轻一代的尊重,但他不是孔圣人,而是姜太公姜子牙,他走下来,假装是“愿意上钩的人”。韩国人尊称他为国父。为什么?事实上,说到姜子牙,我们必须提到徐福,他们都是中国著名文化的代表。齐文化以“实用主义”为精髓,强调凡事从简,是当代简约派文化。
韩国通过姜太公和日本通过徐福共同尊重齐文化。所谓齐文化,其实是对东夷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可以理解齐文化、齐文化、齐文化。然而,正如著名齐文化专家赵志浩先生所说,一般齐文化是指“从江太公封疆营丘建立齐国(约公元前1046年)到秦始皇灭齐(公元前221年),这一特定历史阶段建立的文化。“有了齐国,就有了齐文化,但齐国灭亡后并不意味着齐文化也灭亡。
公元前1046年,姜太公被封为齐国。由于简礼和尊贤尚功,齐国迅速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姜太公是周朝派来的诸侯,但并没有完全照搬周朝的政策,而是“因俗简礼”,形成了周礼与夷俗相结合的齐文化。姜太公尊贤尚功,举贤任能,包容性强,为齐文化奠定了基础。
在《尚书》、《诗经》、《逸周书》、《史记》等经典都有明确的记载,但关于他的生日有各种各样的传说。历史书中有姜尚活了110岁的说法,但似乎没有姜子牙死亡的记载,也有275岁的历史记载。佐王伐周,牧野战周兵大败,周王登台自焚死亡。大多数人说他70多岁时认识周文王。
[img]802318[/img]
荀子君道说,周文王用姜太公的时候,“妻子七十多岁,但是牙齿掉了。”。周文王在位50年,算上他在位40年的时候用太公。周武王在13年(11年)的牧野战中,太公已经90多岁了。
《竹书纪年》说,太公在康王六年,周成王在位三十七年,武王在牧野战后两年。这样,姜太公就活了140岁左右。《楚辞九辩》说“太公九十显荣夸”,意思是太公遇到文王时已经九十岁了。据此计算,姜太公的年寿约为160岁。
姜子牙是什么角色?为什么韩国人称姜子牙为国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