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794233[/img]
顺治皇帝画像
福临、孝庄、多尔根三方
福临,出生于清崇德三年正月(1638年3月),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九子,也是清朝入主中原、君临全国的第一代皇帝。皇太极在值崇德八年(1638年)突然死亡,引发了皇位的激烈争夺。经过相互权衡和妥协,年仅6岁的福临继位,他的两个叔叔济尔哈朗和多尔根辅政。福临于1644年9月进入北京,改元顺治,但朝政仍由多尔根控制。多尔贡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独断专横,根本不把顺治放在眼里。顺治病逝七年,顺治第二年开始亲政,不久,即以多尔根擅权作威、谋逆篡位等罪名,将其斩爵夺封。
孝庄文皇后出生于明万历41年2月(1613年3月),清康熙26年12月(1688年1月),蒙古科尔沁人,博尔济特氏。十年(1625年)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封永宁宫庄妃。他的儿子福临即位后,被尊为皇太后,孙玄烨也被尊为皇太后。因为他是皇太极之妃,皇太极之后的头衔是“文皇帝”。此外,他的儿子和孙子都是皇帝。因为他被称为皇后,他被称为“孝庄文皇后”。她天性美丽,聪明能干,有策略。一生经历了清初三朝的变化。在皇太极时期,“赞助内政,越既有年”。
“孝庄下嫁”的起源及其争论
关于孝庄太后嫁给他叔叔多尔根的传说,在《清朝野史大观》中、《清史演义》和《清宫轶事》、在《多尔琏轶事》中,有很多记载,生动而具体。然而,这些文人骚客的描述往往充满了缺陷,不足以证明他们的信仰和历史。
[img]794234[/img]
五台山
这一事件最早引起史家关注的是张煌言的十首《建夷宫词》,其中一首说:“上寿杯是合婚尊,慈宁宫烂盈门。昨天春宫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张煌言这个词写于顺治七年,以当时的人写当时的事,似乎有所证据。更何况,顺治五年后,多尔琏被称为“皇父摄政王”,慈宁宫也是孝庄太后的卧宫。慈宁宫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地举行太后婚礼,显然是指孝庄太后下嫁多尔根的事。
还有一些其他的论点:第一,多尔根被尊为“父亲摄政王”,由“叔叔”改为“父亲”,这显然与母亲后来的婚姻有关;其次,根据蒋良琪的《东华记》,诏书中有“自称父亲摄政王”和“再次接近宫殿”,这并不意味着多尔根强迫太后与之结婚;第三,孝庄遗嘱康熙不应与皇太极合葬,是否因再婚而隐藏多尔根;第四,作为北方的少数民族,满族被称为兄弟、兄弟和兄弟的旧习俗。即使有婚姻,也不违反伦理道德。
针对“孝庄太后下嫁”的依据,孟森写了《太后下嫁考实》,一一驳难。孟森认为张是明朝的大臣,对清朝有敌意。他写的诗难免会有诽谤之词。而且“诗是物,尤其能兴高采烈,不负传闻责任”。
[img]794235[/img]
五台山文殊道场
此外,顺治称多尔根为“皇父摄政王”,意思是古代国君称老臣为“仲父尚父”。至于所谓的“去皇宫内院”,怀疑多尔根还有其他乱宫之举,不一定指孝庄太后;@ 孝庄之不愿与皇太极合葬,是因为昭陵已埋有皇太极孝端皇后,第二位皇后不与夫君合葬,这在古代和以后都不乏实例。
孟先生还认为,既然被称为“皇父摄政王”的事实是公开的,为什么清代官方文件中没有出现“太后下嫁”事件?和孟森一样,著名清史学家郑天挺教授也写了一篇文章《多尔根称为皇父的猜测》,提出“多尔根以亲王摄政称为皇父……怀疑皇父的名字和‘叔叔摄政王’。、“叔王”也是清初亲贵之爵,而非伦常之称”,似乎与下婚事无关。@ 孟森等人认为,不能只凭张煌言的诗,以孤证论定有“太后下嫁”一事。
“顺治出家”事件有原因,查无实证
至于“顺治出家”的说法,清初被称为“诗史”的吴梅村的《清凉寺赞佛诗》,有四首诗,长达100多句。一些文人学者认为,虽然诗歌在解读诗歌时更加模糊和神秘,但它显然影响了“顺治出家”。例如,诗中说:“王母携双成,绿盖云”;“穷千里草,萎落无色”,句中的“千里草”为董;“双成”是《汉武帝内传》中王母侍女董双成的故事。他们都是影射顺治的董爱妃;此外,诗中的“晚抱甘泉病,突然下一轮台悔”是指顺治的罪行;“房星没动,天降白玉棺”是顺治未死的隐喻;还有“戒言我马,漫游凌八极”;“八极何茫茫,叫清凉山”,意思是顺治逊位出宫云游五台山为僧。
[img]794236[/img]
五台朝圣大朝台,小朝台
顺治出家的传说是有原因的。正如史学大师陈元先生所说:“根据《清凉山赞佛诗》等模糊影响词,顺治出家固非,但没有其他事情的人也没有这样做。陈垣老还写了一篇专文,说明“顺治出家的说法,不尽无稽,只是出家未遂而已。“根据相关佛教典籍,如《憨普语录》、续指月录玉林《玉林年谱》及《玉林年谱》、《北游集》等书记载,顺治十四年以来,他与当时南北名僧木陈、玉林、憨璞聪、溪森等都有密切的交流,顺治曾封玉林为了“国师”,请玉林给自己取法名“行痴”,号“痴道人”,执弟子礼。
他还要求毛西森为自己剃光头。《续指月录》说:“玉林到京,闻森是第一个净发,也就是说,他命令所有人聚在一起烧森。闻了闻,然后许蓄发就是这样。”说明顺治已经下定决心出家,经过劝阻(见陈元《汤若望与木陈》》载《陈垣集》。吴梅村的《清凉山赞佛诗》和各种野史、演义中关于顺治出家的传说,似乎都是顺治好佛的事实。
到目前为止,清朝历史学界对顺治的研究成果有着相对一致的看法,即顺治晚年确信佛教,善于佛教,有出家的想法,但这并没有成为事实。
[img]794237[/img]
顺治圣旨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历史上各朝代都有许多演义和传说,清朝宫廷的传说尤其多。原因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是:首先,清朝由满族统治。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满族有不同于汉族的各种社会习俗。人们从有趣和好奇心出发,编造各种迷人的传说;其次,在明清易代和辛亥革命时期,一方面,由于“华夷区分”的概念,另一方面,由于满满的政治斗争需要,对满族的敌意和蔑视,以及宣传的需要,人们用丑化和夸大的词语编写了各种传说。
今天,从统一多民族国家之间的团结和友谊出发,应该进行科学的分析;第三,宫廷内部的政治权力纠纷非常尖锐和复杂,加上宫廷非常神秘和严格,宫廷内发生的各种事件,经过口碑,不可避免地是虚假的。此外,各朝统治者经常根据政治形势的变化篡改各种官方文件和档案。因此,今天的人们应该分析清朝宫廷在社会上流传的各种传说的真实性,并科学地识别它们。
揭秘:五台山顺治皇帝出家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