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九年,汉献帝的伏皇后被废除,“下暴室,幽崩”,罪名很奇怪,“阴怀嫉妒,苞藏祸心”。这是汉末最著名的公案,《后汉书》用“假为策”三个字作了注释,暗示曹操对这个弱女子如此残忍,有些莫名其妙。吕思勉先生曾怀疑还有别的隐情。曹操被杀是最后手段,被怀疑为他开脱。
这个案子并不复杂,但细节经不起推敲。《后汉书》说,董承的父女因衣带诏而受到惩罚。“(伏)之后,他们很害怕,甚至和父亲一起完成了书。他们说曹操被逼的状态是秘密的。直到19年,事情才泄露出来。”裴注的《三国志》也说:“伏氏和父故屯骑校尉坐过去,云帝以董承为怨恨公,言辞丑恶。”可见主要证据来自一封信。那么,伏皇后写信了吗?
[img]791663[/img]
董成的事情发生在建安五年(200年),死于建安十四年。如果有这封信,它是怎么传递的?汉献帝投靠曹操后,“宿卫兵侍,不是曹氏党的老婚姻吗?”曹操的耳目太多了。曹操不用过夜就知道后宫做了什么小动作。为什么那些年没有被发现?十四年后是怎么被发现的?
伏皇后的父亲是一名学者官员,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例如,在建安的第一年,他作为皇帝的岳父担任了一名辅助国家将军。但他认为“曹操的政治”,他需要避免怀疑,所以他主动辞职,转而担任一些没有实权的闲置工作,结果很好。如果有这封致命的信,恐怕早点被烧毁了,他不可能不考虑女儿的安全。
也许这封信本来就是假的,伏皇后很委屈。
此外,《孝献帝纪》的记载也让人怀疑:“(建安十九年)十一月,曹操杀死了伏氏皇后,杀死了他的家人和二皇子。二十年春正月,立贵曹为皇后。”计算时间,短短36天,我们就解决了一个重要案件,成立了一个皇后。曹操怎么着急?问题和目的大概都在这里。
[img]791664[/img]
事实上,建安十八年曹操所做的几件事,已经预示着这一结果。一是将全国14个州合并为九个州,巩固作为总理控制地方的权力;二是将原幽、二州、司州(今河南洛阳东北)的河东等四个县合并为冀州,进一步扩大一亩三分地;三是将女儿曹宪、曹节、曹华同时送到宫中,封为妻子,抵御残余强大的后裔势力。
斯年春天,他还起兵40万,亲征孙权,立即退兵,说对方军容严谨,难以取胜,好借口。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他正在测试孙权的实力。刘备远在西南,对中原腹地构成威胁。这种考验暴露了他的守成心态——就这样吧,60岁的人,有这种霸权就够了!正是这种守成心态,让他无法容忍任何危及既得权益的力量。俗话说“卧榻一侧,别人怎么能打鼾睡觉”。
伏皇后的家族势力,恰恰是汉末与曹操不合拍的唯一力量,必须剪掉。从案件调查的过程和结果来看,情况也可以反映他的心态。裴注的《曹瞒传》载道:“公(曹操)派华欣勒兵入宫后,闭户匿壁。新坏户发壁,牵后出。帝时与御史大夫习虑坐在一起,后来被发徒赤过,执帝手说:“不能复相活邪?"帝说:‘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生命。“帝谓忧说:‘习公,天下宁有邪!""画面感很强很惨,一副不可商量的姿态。
伏皇后的两个儿子被毒害杀害,六个兄弟和100多个宗族被连坐而死,只有19人流徙到涿县,都是妇女和儿童。显然,曹操绞尽脑汁,绝其后患,这是一个有预谋、有步骤制造的冤案。《拾遗记》里说“伏皇后聪慧仁明,闻内则”,怕言不由衷,尤其是“明”字,简直不调儿。审时度势,说明。如果伏皇后在曹的三姐妹同时被提拔为贵族,知识渊博,有趣,主动放弃皇后的地位,我不知道曹操会怎么处理啊,无论如何,肯定不会被秘密杀死,更不用说延长家庭了。
[img]791665[/img]
故事,无论悲欢离合,都将在这里结束。对于汉献帝来说,可用的宦官早已成为历史。现在,外戚的力量已经过去了。唯一的翻转链已经完全断裂,他已经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孤独的家庭。20年5月,曹操进入魏公,加入九锡,建设魏国;六年后,曹丕代汉,魏朝诞生,东汉正朔结束。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曹操用一个非常笨拙的借口杀死了伏皇后。根本原因是巩固自己的权力。伏皇后的死是一个冤案。
千古冤案:曹操为什么要杀伏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