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遵义县毛石镇的一个偏远地区,发现了一个隐藏着巨大村庄遗址的洞穴。在这个洞穴中,有相对完整的城墙和道路系统。
村民们说,这个“山洞村”是他们祖先躲避战争时生活的地方,估计用了几百年。
[img]788680[/img]
村子藏在洞里
村遗址位于遵义县毛石镇大梨村,洞口在一块石岩下。村民们称这个洞穴为“洞穴”。在冬季和休闲季节,附近的年轻人偶尔会探索洞穴“冒险”。
昨天,记者进入洞穴约100米后,看到一堵石墙横贯整个洞穴。石墙高约5米,长约100米,有4个堆垛口。城墙中间向外突出,厚度约1.5米,后面两个稍低的台坎,各宽3米。
继续往下走,巨大洞厅里层层叠叠的“梯田”跃在我们面前。毛石镇政府干部表示,这些“梯田”实际上是用石头建造的“石窝”,小的只有2到3平方米,大的只有10多平方米。
记者在现场看到了至少四条连接“石窝”的道路,有的还设置了类似“寨门”的洞口。在一侧的洞壁上,还有一条人工挖掘的道路,长约400米,延伸到洞内。
此外,在洞厅里,至少有2到3个坑塘怀疑是取水点,还有几个炉子。
毛石镇政府干部于6月15日发现了洞穴中的这些“干坤”。当时,他们陪同一个摄制组进入洞穴拍摄地质结构,但不小心发现了这些遗址。
“初步计算,这些‘石窝子’有70多个,总面积8000平方米。”他说,在洞穴遗址的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青花瓷片、土陶瓷片等。
[img]788681[/img]
为避战乱修“桃花源”
当地政府干部认为,洞穴内的设施是一个奇怪的“洞穴村”遗址,可能形成于清朝咸丰时期。”在此期间,毛石镇不仅猖獗,而且还发生了战争。”他说,这应该是为了避免战争的村民而建造的。
这一说法得到了洞口后塘组许多村民的证实。一些村民说,在当地的战争中,许多人躲在洞穴里煮硝酸盐和制作土火药。后来,为了躲避土匪,村民们经常进入洞穴。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两年,才没有人住在洞穴里。
一位名叫黄和斌的村民说,他的祖先曾经住在洞里。“我们家有30多户人家,祖先都住在里面。”他说,我以前听老人说,洞里没有顶的“石窝”是当时大家都住的地方。
据他说,解放初期,一位当兵的亲戚也从洞内城墙堆口扛回一把土炮,在家门口试放火药。后来,土炮被一个搬到外面的亲戚带走了。
遗址可能已经存在了一百年
据专家分析,当地人所说的战争很可能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义军,也可能是桐梓县杨隆喜等人几乎同时发起的反清复明运动。其中,拥有2万多兵力的杨隆喜等人在毛石镇与当地团练打了一年多仗。
“无论是哪项运动,时间都是清朝咸丰时期。”当地政府干部表示,据此计算,该遗址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img]788682[/img]
昨天,当记者咨询贵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飞、遵义博物馆馆长李良福时,他们都认为“洞村”属于“洞村”现象,更典型,具有较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
所谓“洞屯”,是指在清末战争和土匪猖獗的时代,各地人民为了避免战争,自发地在隐蔽的洞穴中修建藏品和藏族场所。“贵州有很多‘洞屯’遗址,但如此大规模、设施齐全,非常罕见。”一位专家说。
山洞藏巨大的村庄遗址 或者避战乱修[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