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本着“为尊者忌讳,为长者忌讳”的中国史家传统,平实地记录了李晨妃的平凡生活,为仁宗生母之谜提供了另一种说法。陈妃姓李,原本是刘德妃的侍儿。她生来很漂亮,但她很庄重,很少说话。她的幸运没有戏剧性的情节。怀孕后,与其说她喜欢宋真宗,不如说她喜欢刘德妃。当时刘德妃已被立为皇后,膝下无子,经宋真宗同意,将襁褓中的宋仁宗赵真立为己子。为了弄假成真,掩人耳目,她把婴儿赵真从母亲怀里带走,交给淑妃抚养。这样,仁宗小时候和生母住在同一个宫殿里,但母亲不认儿子,儿子不认母亲,活活地切断了他们之间的血肉联系。
[img]788143[/img]
公元1022年,真宗去世,11岁的王子赵祯成为皇帝,历史上被称为宋仁宗。刘皇后自然成为刘太后,“临朝称制”。每次朝会,小仁宗都坐在左边,刘太后坐在右边。刘太后决定军事和国家的重大事件。她处事明敏,命令严正,既善良又有权势,能够约束自己。因此,在她“听政治”的11年里,政治事务得到了有序的处理。
此时,李婉仪默默地被列为第一位妃子,不敢表现出一点“母以子贵”。其他人不敢向年轻的仁宗道真,因为他们害怕太后的力量。仁宗只知道他身边有爱他的“皇后”刘太后和“皇后”杨淑妃。他们和睦相处,尽最大努力孝顺他们,但他们不知道还有什么。
天圣九年(1031),李婉仪病危,刘太后晋升为“陈妃”。陈妃在明道元年(1032)去世,享年46岁。此时的刘太后,还不想让仁宗明白真相,准备用普通宫人的礼仪来安葬她。当代宰相吕夷简进奏说:“李晨妃的丧仪应该在皇宫举行,洪福寺必须用一品仪葬礼。“刘太后怕仁宗听到瑕疵,赶紧把仁宗开走,然后回到窗帘下,不高兴地说:“后宫也应该由宰相管辖吗?“皇室之事都与国家安全有关,微臣敢不尽心尽力?”
[img]788144[/img]
刘太后生气了:“一宫人死了,你竟敢提出厚葬,要不要离开我母子的感情?”
“不敢。”吕夷简不卑不亢地说:“如果太后读到刘氏后代的安全,丧礼以从厚为宜。”
刘太后是一个多么聪明的人。在吕一简的话中,刘太后立刻醒来:一旦他死了,仁宗得知了真相,痛苦的母亲在死前死后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她就会怨恨自己,并对刘的后裔感到愤怒。她立即感谢了首相,并命令陈妃葬礼。
吕夷简暗中命令内侍班罗崇勋为李晨妃假装是皇后的葬礼,并使用水银棺材,以保持尸体永远新鲜。刘太后也一一答应了。葬礼特别隆重,所有的宫女都在哭泣和哀悼。葬礼团队“繁华,蜿蜒30多英里”。
公元1033年,65岁的刘太后也走完了自己的人生历程。临终时,她留下了遗诏:“尊杨太妃为皇太后,与皇帝同议军国重事。”
此时,仁宗已24岁。
这激怒了一群重要的老兵。御史中的丞蔡齐说:“皇帝已经长大了,女后怎么能一个接一个地听政治?”
仁宗的八位叔叔袁燕说:“太后是皇帝生母的名字。她甚至不尊重她的生母。她怎么能尊重这么多养母呢?可怜的李晨妃生下陛下。她不仅不能认出陛下,而且死得不清楚!”
仁宗很困惑,他问吕夷简,吕夷简证实了元燕的说法。震惊,悲伤,愤恨!作为一个天子,他不能保护他的母亲;作为一个儿子,他不能孝顺他的生母一天,让他的母亲死于仇恨。他哭了,下了悲痛之诏自责,并派兵包围了刘太后母亲的府第。大臣吕毅简建议:“虽然太后有不公正的行为,但她用皇后的礼仪埋葬了陈妃,这表明她后悔了;虽然刘和杨不是生母,但他们仍然爱陛下,不能忘记。仁宗决定重葬他的生母,尊臣妃为皇后,死后张懿,亲临殡仪所祭祀。开棺考察时,李晨妃安详、安静、栩栩如生,身着皇后礼服,无毒杀、残害或虐待的迹象。这时,仁宗下令解除对刘姓戚属的包围,在烧香、哭泣、起诉母亲李太后的同时,也向养母刘太后致敬。
[img]788145[/img]
为了弥补他的愧疚,他一再提拔李后的弟弟李用和,并将福康公主嫁给了李用和的儿子李伟。
到目前为止,仁宗生母之谜已经解开。可以肯定的是,包公与李晨妃的平反昭雪无关;李晨妃从未流落民间。至于刘德妃把仁宗当成自己的儿子,是用狸猫换王子,移花接木,还是正常的继承人,永远是个谜。
至于李晨妃为什么在亲生儿子即位近十年后保持沉默,一句话也不说,导致仁宗一生都无法认出母亲,抱怨和恨,这是一个无法解释的谜。
真实狸猫换太子:与李晨妃平反昭雪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