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水浒传》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凉山英雄杀人放火很随意。说起坐牢,就像吃喝一样简单,就像旅游回来一样,很让人费解。
最典型的是梁山的大哥宋江。他在杀害阎婆惜并被逮捕后被判入狱。他的父亲宋太公在他被捕时教他,如果你去江州,不要当强盗。宋江知道父亲是什么意思,就回答说:“皇帝的新王子赦免了世界,必须减轻罪行。孩子们也有服刑期。他们将来可以回来看望他们的父亲。”
[img]787980[/img]
林冲的丈夫在林冲被分配之前也对林冲说:“今天的权利,去沧州避灾避难,早晚可怜,让你回来,夫妻还是完美的。他所指的,也是让林冲等皇帝大赦。同样,梁山很多英雄一有人命案,大部分都选择出去避风头。他们真的做不到,就老老实实吃官司。他们知道自己的官司经常吃不了多久,坐了一会儿牢就出来了,然后他们还是英雄。这样,为什么要害怕这场牢狱之灾?
不怕坐牢背后的奥秘
那么为什么梁山英雄知道他们的监狱灾难往往不会持续太久呢?他们不怕坐牢的信心在哪里?
在许多反映古代帝王生平的电视剧中,我们总能听到一个叫大赦世界的熟悉名词。
赦免世界是中国古代独特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以施恩的名义发布赦免令,普遍赦免或减刑全国罪犯。
在中国古代,封建皇帝掌握了子民的生杀夺权,并经常以施恩的名义赦免囚犯。例如,在皇帝登基、皇帝死亡、更换年号、皇帝生儿子、立皇后、立王子、皇帝打大胜仗等情况下,经常发布赦令。天下大乱或自然灾害,也会大赦,自然灾害时,民不聊生,犯罪现象会增多,皇帝大赦天下。也有一些情况刚刚逆转,大丰收,经济形势很好,然后皇帝高兴,也宣布大赦,缓解阶级矛盾,缓解社会矛盾。
[img]787981[/img]
一般来说,就是赦免世界上提到的所有罪犯的所有罪行,给他们重新生活的机会。因此,古代大赦也有一种说法,叫做从人民开始。
大赦的政治制度始于汉代。从那时起,历代都延续了这一制度。大赦的原因有很多:关于皇帝的私生活,比如皇帝生了一个儿子或女儿,封了皇后或者立了王子,新皇帝登基等等;还有关于朝政的,比如朝廷打赢仗,收获丰收,人口逐年增长;反过来,有时候大赦也是一样的,比如自然灾害、皇帝死亡、失败等等。因此,在中国古代,大赦的频率相当高。
从汉朝到隋唐,大赦的频率逐渐增加,到唐宋时期达到顶峰。据有关统计,在唐宋时期,皇帝平均每18个月发布一次大赦令。在当今法治社会,监禁期限一般较长,有期徒刑期限超过6个月,15年以下,无期徒刑。然而,在封建社会的唐代,最高的监禁期限只有三年,这确实是合理的。大赦的频率高达1。在57年一次的情况下,在刑期到期前被赦免并释放并不少见,设定更高的年限也没有实际意义。
唐宋以后,大赦的频率开始逐渐下降。元朝平均每两到三年一次。到了明朝,平均每五年减少一次。最后,在清朝,平均每十四年只有一次大赦,所有大赦罪都改为减刑。
十种不可赦免的“恶棍”
赦免并不意味着赦免所有罪犯。在中国古代封建刑法制度中,有“十恶”之称,是在西汉“大逆不道不尊”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制度的发展,“十恶”罪逐渐形成,后来在隋朝正式出现。
这十种邪恶分别是:谋反、谋反、谋反、恶反、不道德、不孝、不和谐、内乱
自隋朝首次在《开皇律》中确立“十恶”罪以来,历代封建法典都将其视为不赦罪。因此,民间有“十恶不赦”之说。除了“十恶”不赦之外,纵观大赦的历史,历代皇帝很少赦免贪官。
[img]787982[/img]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大赦最频繁的朝代之一。唐太宗时,国力强大,四夷臣服。在这种良好的情况下,唐太宗下令赦免世界,规定赦免罪行,包括死罪。但赦免中明确表示,官员受财者不在赦免之列。贞观九年,雨水成灾,西戎扰境,太上皇(高祖李渊)死亡。唐太宗认为是德泽未遍造成的,于是再次下令大赦,但仍强调不赦赃官。随后,历代唐朝皇帝在大赦期间,都强调了官员犯赃不予赦免的规定。
宋朝还规定,官员贪污罪是不赦罪。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期间,曾两次下令赦免世界,但都规定:“官员不赦赃物。”不仅如此,赃物官员还被指定为与“十恶杀人者”同罪。
梁山好汉为什么不怕坐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