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70
在这个时代,著名的宦官王志曾指着一位敢于不奉承他的县长骂道:“谁有纱帽?”县长回答说:“我的纱帽是用三块钱在铁匠胡同里买的。”
鞭法改革反映了赋役折银的趋势,从赋役层面进一步巩固了白银在国计民生中的地位。到明末,国库收支以白银为主,铜币降至微不足道。国库收支中铜币的数量不到白银的百分之一,甚至不到千分之一。这与宋代国库收支以硬币为主完全不同。明代白银可以说笼罩在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
清初学者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说,为方便交易,“虽穷乡僻壤,也有银秤”。这也可以在欧洲传教士的记载中得到证实。明末,一位名叫拉斯戈台斯的神父记录了以下细节。他说:“每个中国人买东西的时候都会随身带一把钢剪,根据货物的价格把银锭绞成不同大小的银块,然后用小银块的重量来衡量。人们在做这件事时非常熟练。如果他们需要两美分或五美分,他们通常可以一次凿出准确的重量。他还说:“在中国,即使是孩子们也会估计银锭的重量和颜色。人们会随身携带一个类似铜铃的东西,里面装着蜡块,用来收集切碎的银屑。当银屑积累到一定量时,人们可以熔化蜡块来回收银。”
[img]786609[/img]
翻开明代的各种描述,关于白银的记载随处可见。万历年间,浙江人张英余编写了一本专门教人反欺诈的书《杜欺诈新书》,记录了83起欺诈案件,其中74起涉及白银交易和欺诈。在明清小说中,也有很多涉及白银欺骗的事情。明代著名小说家凌蒙初在《初刻拍案惊奇》中讲述了一个骗子欺骗的故事,他会用“九还丹”制造白银。显然,在16世纪,白银已经涉及到明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把自己的影子留在了各种各样的描述中。
英国历史学家罗斯在《伊丽莎白时代英国的社会结构》中指出,16世纪下半叶,英国从中世纪相对静态的状态转变为基于货币、市场和商业交换的更自由、更流动的状态。巧合的是,这样的巨变也在16世纪下半叶的明代中国上演。正如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所说,“在货币的冲击下,任何社会都必须重生”。白银打破了人们在自然经济环境中的心理平衡。以货币为核心的交换干预了所有的社会关系,影响了人们的社会观念。对于少数遵守儒家道路的明朝人来说,流动商品和白银扰乱了原有的社会秩序。明朝社会逐渐从明初宁静的冬天过渡到喧闹的春天和疯狂冲动的夏天,最终进入面目全非的秋天。在万历37年(1609年)编写的《涉县志》中,作者遗憾地感叹,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富人越富,穷人越穷”、“贸易不同,求刻核”的社会面貌。
从海外输入的白银连接着全球市场的生产和交换。大规模的商品交换和广阔的市场加剧了整个社会对白银的需求。然而,从宋朝到明朝,中国银矿产量略有下降。人们不禁要问,既然中国的银产量很低,遍布中国的银从何而来?答案是海外贸易。晚明社会的白银主要来自日本和南美。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称为“17世纪中国工艺百科全书”,其中有一张插图叫《日本银币图》,讲述了琉球国家制造银币的过程。然而,事实上,在宋应星所处的时代,除了日本和琉球的白银外,人们接触到的外国银更多的是来自秘鲁和墨西哥的白银。明代小说家凌蒙初的《初拍惊喜》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苏州府长洲县的一位商人文若虚去海外做生意,去了一个叫吉零国的地方。当地人使用印有龙凤图案、人物图案、动物图案、树木图案、水草图案等图案的银钱。文若虚便大量购买水草纹饰银钱。这个故事反映了明代一个非常客观的事实:白银从海外输入。亚洲、欧洲和南美洲的海外贸易相互联系,白银润滑了全球市场的生产和交换,就像人体流通的血液一样。
[img]786610[/img]
15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欧白银产量急剧增加。从1460年到1530年
今年,在今天德国东部的萨克森、捷克共和国中西部的波希米亚、匈牙利和奥地利的提洛尔等地,白银的产量增加了约500%,每年约90吨。16世纪末,日本的白银开采量迅速增长。据估计,从1560年开始
年到1600
年间,日本每年出口约33750公斤至48750公斤白银。大量中日商人和葡萄牙人通过澳门和长崎之间的航道将日本白银带到中国,因为他们可以获得100%到200%的利润。美国白银在16世纪40年代
时代发现的。1545年,西班牙人在秘鲁(今玻利维亚)波多西发现了丰富的银矿;1548年,西班牙人在墨西哥萨卡特卡斯发现了银矿。1570
时代过后,这些新大陆开采的白银开始不断进入国际流通领域。
亚当·
斯密说:“砂矿市场很少扩大到周边数里以外……但银矿市场可以扩展到世界各地。“这就是白银的优越性。1573年,第一艘满载白银的西班牙帆船来到马尼拉,用于交换中国丝绸和瓷器。除了生丝和瓷器,马尼拉还销售各种中国商品,包括面粉、水果、腌猪肉、活禽、坚果、家具和便宜的小饰品。中国的生丝、瓷器等商品通过澳门、菲律宾的马尼拉等中转港运往欧洲,而欧洲殖民者从美国掠夺的大量白银,由马尼拉帆船运往马尼拉,陆续流入中国。从今天墨西哥西海岸的阿尔普尔科,到菲律宾的马尼拉,再到中国的澳门,形成了16、17世纪的“太平洋丝绸之路”。
[img]786611[/img]
太平洋丝绸之路向中国输入了大量白银。然而,进入中国后,白银在这里沉淀。1621
一位葡萄牙商人说:“白银在世界各地游荡,直到它流入中国。它留在那里,好像它已经到达了它的自然中心。”对这一说法的一种解释是,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需要大量的货币;另一种解释是,中国人用白银购买土地或储存土地。美国学者弗兰克在他的《白银资本》一书中说,17、18
世纪全球白银产量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流入中国。大量白银流通数据显示,15-18 世纪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中心。
15世纪末的地理发现使16世纪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亚洲、欧洲和美洲开始实现密切的交流:海洋是交流的主要渠道,银是交流的主要媒介。自16世纪以来,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都在使用来自美国的西班牙银币作为标准交换媒介。奥斯曼帝国、明朝中国和印度都使用大量白银来支持他们自己的通货系统。从此,原本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中国深深卷入了世界经济体系。然而,在同一时期的非洲,贝壳仍然被用作货币,直到彼得大帝时代,俄罗斯仍然被用作货币。然而,富有并不意味着先进。著名经济史家吴承明在评论彭慕兰的《大分流》时说:“18世纪,中国在国富和民富方面都优于西方,至少是平等的。但是,富人不一定先进,往往更保守。中国在科技和制度方面落后于西方,特别是在法律和经济体制改革方面。”
中国古代白银产量的白银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