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揭露为什么李世民向突厥称臣纳贡十二年?

核心提示: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成就的皇帝。他不仅以善于知人用人、勇于接受建议、改变建议、创造“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而闻名于后人。同时,为了统一全国,及时调整与突厥关系的大局意识,以及他在过去12年里毫不犹豫地称臣纳贡为胡迪国家的耐心,也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揭露为什么李世民向突厥称臣纳贡十二年?

突厥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而显赫的民族。早在南北朝时期,突厥族就逐渐发展壮大,建立了数十万军队。隋朝初年,由于内讧和斗争,突厥族统治集团分为东西两部分。西突厥位于阿尔泰山以西,东突厥控制着从东起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的广阔地区。东突厥很快就被隋朝军队打败了,西突厥也陷入了混乱和衰落。隋朝末年,当世界陷入混乱时,东西方两大突厥部落借此机会迅速统一,振作起来,势力迅速发展。他们一跃成为强大的军事力量,生活在沙漠的北部,控制西域,甚至对中原地区构成严重威胁。

与此同时,隋末农民起义风暴逐渐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自杨迪皇帝大业七年(611年)以来,全国出现了不少于100支反隋起义军,数百万人参加。其中,实力最强的农民革命队伍有三支:一支是河南李密、翟让的瓦岗军,一支是河北窦建德军,一支是江淮地区的杜伏威军。经过七年的血腥斗争,隋朝政权的崩溃已成为隋朝杨帝伟大事业十三年(617年)的必然趋势,各种起义军也遭受了严重创伤。13年(617年)7月,一直在等待机会的李渊和李世民的父子俩看到机会成熟,在晋阳(今山西太原)率领3万个誓言,正式开始军队,试图窃取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

据《旧唐书》记载,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时,突厥军队趁机袭击晋阳,大肆掠夺。突厥的袭击使李渊和李世民的父子意识到,突厥不仅是一支可怕的力量,也是他们争夺世界的后顾之忧。如果他们不与突厥建立良好的关系,他们刚刚形成的力量将被摧毁。为了消除突厥人的威胁,李渊和李世民的父子与心腹刘文静商量,唐公李渊亲自为突厥人写了一封谦逊的修辞书,并可能以“称臣纳贡”的信送刘文静去突厥人谈判。

当刘文静到达突厥时,他汗流浃背地问:“唐公发生了什么事?”刘文静回答说:“皇帝废冢嫡,传位后主,造成了一场灾难。唐公国的懿戚不忍心坐观成败,所以起义军想当立者。愿与可汗兵马一起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人民土地进入唐公,金宝进入突厥。”毕可汗听了大喜,立即派出大将康鞘率领2000骑兵,随刘文静前往太原,并献上马千匹表示友好。

揭露为什么李世民向突厥称臣纳贡十二年?

刘文静这次出使突厥,秉承李渊和李世民父子的意图,抓住了突厥可汗贪财的弱点,承诺攻下京师长安后,所有财富、丝绸、金宝都归他所有,中间可汗流浃背。唐代历史学家杜佑在他的《通典》中也记载了这一史实:“(突厥)更强...大唐起义太原,刘文静聘其国,引以为援。“突厥通过了这一关,称臣纳贡为突厥,引以为援,消除了突厥在争夺世界时的巨大威胁,消除了后顾之忧,这对于刚起步的李氏集团来说是非常值得的。

随着李渊势力的发展壮大,突厥人的胃口也越来越大。始终可汗经常寻找各种借口,要求李渊进贡财产。“高祖即位,前后赏赐不胜纪。始终自力更生,益骄占;每一个使者都被送到长安,相当肆无忌惮。高祖以中原未定,每优容之。“赏赐”这个词用得很好,下级应该为上级做出贡献,上级给下级才是赏赐。李渊是臣子,突厥始终可汗是君王。唐书虽然颠倒了主次混淆黑白,却掩盖不了李渊称臣纳贡的事实。“优容”其实是因为实力不如突厥,不得不满足对方的贪婪,不敢违背突厥的各种不合理要求。可汗去世后,为表示哀悼,李渊“为此举哀,废朝三日,诏百官就馆吊其使者。“这是中国古代只有国王死时才能举行的盛大礼仪。李渊和李世民的父子意识到,与突厥相比,唐朝仍处于劣势,与其他集团争夺世界的局面尚未结束。他们只能稳定突厥,忍受愤怒,与突厥新任可汗处罗建立良好的关系。处罗可汗死后,李渊、李世民的父子仍以“臣礼”起吊,依诏百官到其使者处吊丧。

唐朝统一全国后,突厥人看到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从各种分裂者那里勒索财产。因此,当唐朝的国力不是很强大时,他们逐年进入大陆,掠夺人口和财富。

揭露为什么李世民向突厥称臣纳贡十二年?

突厥颉利可汗曾亲自率领15万军队入侵并州(目前山西、河北、内蒙古部分地区),掠夺5000多名男女;他还率领10多万骑兵掠夺朔州,进攻太原;626年李世民刚到位时,率领20万军队到达唐都长安城外渭水便桥北侧,距长安城仅40英里,京师震动。唐太宗被迫设置疑兵之计,亲率臣下和将士隔渭水与杰利对话。杰利既见唐军军容威严,又见太宗许以金丝财物,与之结盟,表示臣服,才领兵而退,这就是历史上的“渭水之盟”。

李世民即位后,任人唯贤,知人善用;直到贞观三年(629年)后,唐朝对突厥的臣服终于改变了。此时,唐代军队的作战能力大大提高,兵力广泛,士兵数量大幅增加;相反,突厥的力量逐渐下降,一些国家反抗,突厥上层统治者分裂,有利于唐朝的变化。从617年到629年的这12年里,才华横溢的李世民一直在考虑如何解决突厥问题,为突厥问题咬牙切齿。时机,时机,他在等待时机。贞观三年(629年),李世民在综合分析现状,做好充分军事准备后,认为彻底解决突厥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出兵突厥,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彻底消除了心中隐忍了12年的阴影,彻底改写了唐帝国对突厥“称臣纳贡”的历史。到目前为止,李世民对突厥的臣服已经结束。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有前途的皇帝。他不仅以善于认识人、用人、勇于接受建议、改革,创造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而闻名于后人。同时,他对及时调整与突厥关系的全局意识,以及12年来毫不犹豫地向胡狄国称臣纳贡的耐心,也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揭露为什么李世民向突厥称臣纳贡十二年?揭露为什么李世民向突厥称臣纳贡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