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北宋风俗画,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这幅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生存下来的唯一精品。它是一件国宝文物,现存在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的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5米多长的画卷中,共画出550多个各种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50、60匹,车、轿20多辆,大小船只20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img]784680[/img]
图片来自网络
国宝《清明上河图》历经兵火,遭遇多次灾难,历代收藏家和鉴赏家都把玩、鉴赏留下了一些妙语,还有许多待揭之谜。
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中外著名的艺术珍品。和唐人韩创作的《五牛图》一样,被称为画园“国宝”。它最早的收藏家是宋徽宗(赵霁)。他用瘦金体书写的《清明上河图》和《双龙小印》(宋代皇帝的闲章,用来欣赏或收藏艺术品时钟记),但证画完成后最初收藏在宫中。公元1126年汴京落后,宫中所有珍贵文物,包括这幅名画,都被金人掠过,金人一开始不知道这幅画的价值。又过了59年,也就是金世宗大定26年(1186年),金人张首先在《清明上河图》上写了一篇文章,转载了《向氏评论图》,证实宋人张择端有《清明上河图》和《西湖争标图》,这样《清明上河图》的名字就开始定下来了。
在季节性争论的历史上,关于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时代和《上河》的标志有一些争论。这幅画描绘了清明节。自金朝以来,似乎没有异议。明代《味水轩日记》记载,这幅画不仅有宋徽宗的瘦金题签和双龙小印,还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一句话“水在上河春”。这样,这幅画卷描绘了春天的风景,更不用说毫无疑问了。现代和当代艺术史家郑振铎、徐邦达和张安治都是主要的“春景”。但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
首先怀疑春景的是开封老师孔宪易先生。他在1981年《美术》杂志第二期发表了《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列举了八个理由,认定《清明上河图》上画的是秋景。
[img]784681[/img]
图片来自网络
1、画卷右边有一头驴,里面装着10篮木炭。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农历十月,汴京都会开始“加热炉炭,窗帘前放酒加热”。如果说清明节前后加热炉炭,则违反了宋人的生活习俗。孟元老和张择端生活在同一时代。《东京梦华录》是研究北宋汴梁风土人情的重要材料,历史事务应该是可信的。
第二,画面中有一个农舍,里面长满了茄子之类的庄稼。更有意思的是,几个孩子赤身裸体地玩耍和追逐,这些都不是清明节的事情。
画面中有十几个人拿着扇子,有扇子的形状,有遮阳的形状,常识告诉人们伏天用扇子,早春用扇子的人很少。
第四,草帽和竹帽出现在画面上。“草帽和竹帽是御暑御雨的东西。图中既不下雨,一定是御阳用的。根据当时汴梁的气候,清明节似乎没有必要,值得怀疑。”
5、画面上有很多酒馆。酒旗上写着“新酒”,而《东京梦华录》则表示:“中秋节前,所有商店都卖新酒……醉仙锦,市民们争先恐后地喝酒(见《中秋节》条)。”宋代新谷将酿造发酵米酒,以庆祝丰收,否则将没有新酒。
六、图中有一个招牌上写着“口暑饮”这样的小茶摊。“如果‘口暑饮’中的‘暑’字不错,就足以说明它的季节了。”
七、河岸和桥上有几个小贩的货桌上摆着切好的西瓜。宋代古都汴梁早春暖寒,不可能有西瓜等新鲜水果。
[img]784682[/img]
图片来自网络
8、照片中乘坐轿车和骑马者带着仆人的行列,土坟后面是城市的一段。经过仔细分析,虽然这些人有可能去坟墓扫墓,但最好说他们是在秋天狩猎回来的。他们可以四季去坟墓。就插花而言,春秋两季都可以解释。今天,从图片中的各种现象来看,秋天更实用。
继孔宪易《清明上河图》“清明”质疑之后,邹身城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国宋史研究会上提出了《宋代形象史料》的论文<清明上河图>“社会意义”认为“清明”既不是节日,也不是地名。这里的“清明”一词,原本是画家张择端在这幅画中所作的颂词。因此,有些人认为,这里的“清明”应该从广义上理解。《后汉书》有一个例子,就是出云:“固幸得生‘清明之世’……”从语气上看,这个“清明”指的是政治开明。
画中题词“清明”,本来是张择端献出的画,请皇帝们欣赏所作的颂词。金人在画面上留下的跋文说:“那天翰林呈画本,承产风物正堪传。"指出这幅画的主题是表现承平风物。参加张择端考试时,他在徽宗朝的翰林书画学院工作。这幅画的第一个收藏家是宋徽宗。证明画家的目的是赞美盛世,赢得最高统治者的青睐。知道了这个背景,显然“清明”这个词不是指节令。
[img]784683[/img]
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清明上河图》的真实性和真实性,明清时期有一些奇怪的谣言。清代长徐树丕的《小记录》记载,画中有四个人在掷骰子,其中两个是六点,另一个是旋转。掷骰子的人张开嘴叫“六”,希望再出一个六点。《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汴梁的风景。一位名叫唐勤的装饰家认为,汴(开封)人用“六”字叫口音,但画家张着嘴叫“六”。可以看出,这是闽(福建)的声音。他怀疑这幅画是伪作,颜公庆的《夏日休闲记》也有类似的记载。这本书说,唐勤还研究了画中麻雀的上脚爪,它踩在两个瓦角上,这是临摹者的败笔。汤勤斯人,名不见经传,他说的话真的有道理吗?似乎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清明上河图》未解之谜:春秋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