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定都知道《清明上河图》,很多人都看过真迹。那么,你知道《清明上河图》画的是春天还是秋天吗?现有的张择端原著完整吗?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清明上河图》五个谜团,详细说明真相。
[img]773483[/img]
网络配图
1、张择端的原著是哪幅《清明上河图》?
金代《清明上河图》已“争相收藏”,历代“山寨版”并不少见。第一个有明确记载的,就是画卷后面杨准的跋文中提到的装裱师傅用仿本偷梁换柱。元代统治者的书画鉴赏能力弱于宋、金,这幅画只放在秘书监里。后来,一位装裱师用临摹本代替真迹,将《清明上河图》偷出宫外。两人转手后,落入北京江西人杨准手中。画完之后,杨准得借故归乡,重新装裱了这幅画,并在画后写了跋文,记录了得画的过程。因此,元代宫廷中的装裱师至少是早期山寨版的作者之一。到了明代,《清明上河图》已经在民间收藏了近200年。人们听说过这部名著,很少见到它,所以更多的人猜测和模仿它。
雍正年间,与硕宝亲王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曾获得与《清明上河图》原著相近的仿品。弘历虽然写诗水平不高,但在文物鉴赏方面造诣颇深。他觉得这幅画虽然很大气,但前后衔接不是很顺畅,细节动态上也有一些美中不足。于是决定再造一幅更完美的《清明上河图》。他组织了五位画家临摹创新画作。新的《清明上河图》画面清晰,色彩艳丽,画面结构与一些人物的姿态与原著相似。据推测,画家们提前看到了类似原著的副本。这幅画现在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叫“清院本”。
清院本的篇幅比真本长近一半,人物多,街道复杂。而且由于绘画时间离现在比较近,颜色也比较鲜艳,看起来很舒服。然而,就在新的《清明上河图》绘制完成几十年后,嘉庆皇帝通过抄家获得了张泽端珍本的《清明上河图》。嘉庆邀请太上皇乾隆。爷爷们一眼就明白了。这是真的。然而,由于他们的面子,他们中的任何人都不再提及抄袭《清明上河图》。幸运的是,他们正在为宫廷保存历代书画编辑的目录,并将其命名为“石渠宝藏”。因此,他们在张择端真实作品的开头盖上了两个印章:“石渠宝藏”和“宝藏三编”,这可以被视为真实作品的正式名称。今日故宫博物院藏本《清明上河图》又称“石渠宝集三编本”,被专家认定为张择端原著。
2、图是春天还是秋天?
从《清明上河图》的卷首开始,画中的树木枝叶稀疏,画中的人主要穿长袖衣服。只有少数工人和路人穿短袖或把衣服缠在腰上。那么张择端是早春还是晚秋呢?对这个问题有三种看法。
南宋孟元老写了一本《东京梦华录》,回忆起徽宗时期汴京的繁华景象。研究人员通过比较《东京梦华录》和《清明上河图》来寻找答案。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这是与清明相关的早春。第一个原因是联系清明节;第二,进城的轿子上插着鲜花,这与《东京梦华录》中关于清明郊区归来的“轿子被柳树和杂花包裹在顶部”的记载一致;第三,有卖祭品的“王家纸马”店;第四,有些树是早春萧条的。
目前,一些研究人员主张画中描绘的是秋景。第一个原因是画卷右边有一头驴子扛着10篮木炭。那时候汴京城以烧煤为主,临近冬季才准备烤火用木炭。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农历十月,汴京开始“加热炉炭,窗帘前放酒作为暖炉会”;第二,画面上有很多酒馆,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而《东京梦华录》则写着:“中秋节前,所有的商店都卖新酒……市民争饮”;第三,画面气候还是很热的,街上有卖西瓜的。还有很多人在画中拿扇子,宋朝的人,春夏秋冬都带扇子。这个扇子不是风扇,它还有一个功能,就是看熟人,用扇子遮住脸,说明我还有事,不要打招呼。这叫“便面”。但扇子并不意味着它是秋天。
[img]773484[/img]
网络配图
第三种观点认为,画中既有春景也有秋景,这是张择端创作的时间。前后几年,他开始画春天,画到秋天。解释一下这个问题:根据气象资料,张择端在北宋末年创作了这幅画,正好赶上了气候的温暖和寒冷波动。从隋朝到北宋,有一个400多年的温暖期。当时浙江还有甘蔗种植,开封冬天经常没有雪。到了北宋末年,气候又由暖转冷。张择端作品中的冷暖矛盾正好证明了这一段的气候变化。
3、现有的张择端原作完整吗?
画卷后,明代李东阳的长篇文章中提到:“图高不满尺,长两丈奇怪”,还说徽宗的题词和双龙小印卷首。现在前段已经丢了。所以很多专家推测《清明上河图》后面还有一段,一直画到皇城内的金明池。明朝以来,很多仿品一直画到金明池。那么,现有的画面完整吗?
这幅画很完整。第一,“长二丈有奇”是指整个卷轴。前面丢失的徽宗题字部分加卷后跋文符合这个尺寸。其次,在卷后跋文中,对画面内容的描述很多,但没有一个地方提到金明池等宫中风景。三是分析画面结构。如果把画分成三等分,你会发现它可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中线都有一个中心故事情节。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驴子受惊”,第二部分是“两船相遇”,第三部分是“行人被撞”。
三部分完成后,画面进入了六品以上官员才拥有的“乌头门”住宅区。首先,深宅院人员不多。其次,很容易涉及官员隐私,用树枝自上而下画出来,形成分界。画作表现出明显的节奏,有始有终,意犹未尽。我认为这幅画是完整的。特别是元代杨准在画卷后面的跋文,介绍了画面的内容,以及附后的前辈跋文和小诗,与我们现在看到的一致。此外,杨准跋的文章一再强调,这幅画没有损坏或丢失。
4、宋徽宗题名《清明上河图》是什么意思?
这个谜首先涉及到“清明节”的意思。宋徽宗的题目来自《后汉书·班彪传》,“清明世界”是指东汉光武帝时期。当时,经过西汉末年的衰落和绿林和赤眉战争,社会逐渐稳定,生产恢复,各方面都充满活力。宋徽宗将自己的汴京比作光武中兴和太平繁荣时期,这是自我赞扬。当然,在风景描述的清明节,也有双关语的效果。
[img]773485[/img]
网络配图
“上河”是什么意思?“上”是一个方位词。当时开封市人口近百万,100多万斤口粮由汴河、蔡河运输,从苏州等主产区运输。说“苏湖熟,天下足”。这两条河在汴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地图上,汴河位于北部,位于上部,故称上河。这幅画描绘了清明时期上河的风景,与扫墓无直接关系。
5、这幅画是汴京的哪一段?
对于这个问题,喜欢更严肃的日本专家真的检查了当年的开封地图,说他们找不到画中的这一段。一些研究人员绘制了一张平面图,将其连接到汴京外城的东南角,无缘无故地为汴京开了一扇“东门”。也许作者选择了开封东南部的几个观察点,将几个片段剪辑在一起,然后进行艺术加工。
以上是云南大学教授苏升乾在央视《百家论坛》上讲述的《清明上河读宋史》。他的故事让我们对《清明上河图》有了更好的了解,再次对《清明上河图》产生了好奇和关注。
原著完整吗?揭开清明上河图五个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