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织布注重线条的经纬度和纹理。织布时,他们通常坐在地上,腰部系上绑带和踏板织布机。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到今天,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在使用。那么,这种织布方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突然兴起还是从几千年的演变而来呢?2016年,浙江钱山阳遗址出土的60多件文物可以向我们证明,一些专家详细解释了古代祖先是如何织布丝的。
[img]782697[/img]
钱山阳遗址沿着吴兴区鹿村古村落的田间小道向北走,穿过一片桑地映入眼帘。2016年5月12日,经过57天的考古勘探和试探,专家们清理出土了陶器、石器、木材、竹编等60多件有机物。其中,新出土的精美陶器轮等器皿为钱山阳遗址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实物证据。
钱山阳遗址位于湖州市南7公里的鹿村。距今4400年至4200年,是人类丝绸文明史上极其重要的古代文化遗址。丝绸、丝带和丝线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的丝绸织物。2015年6月,钱山阳遗址正式命名为“世界丝绸之源”。
在过去的几十天里,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丁品和队友们在两个总面积48平方米、深约1.5米的探索区反复发掘,试图找到更多与丝绸纺织相关的考古材料。
结果并没有让丁品失望,陶纺轮、纤维物品、疑似桑树木条...发掘出来的60多件物品中,很多都与钱山阳时期的丝绸纺织有关。在室内研究基地,记者看到了这次发现的所有“婴儿”。和其他出土器具一样,两个陶纺轮都是用密封袋包裹并编号的。陶纺轮中间有孔,边缘附近刻有多条弧线,弧线均匀。“纺轮是新石器时代的一种纺织生产工具。虽然在其他较早的文化遗址中发现过,但出土的陶轮图案精美,独特,相对罕见。丁品作为钱山阳遗址2005年第三次和2008年第四次发掘的领队,对此次试挖结果表示满意。
[img]782698[/img]
所有出土物品都有序地排列在地面上。在角落里,几十块木头浸泡在水中,“这些木头也需要切片来分析树种,然后判断里面是否有桑树。”
野外发掘还收获了许多竹编器物。经过专家比较,有些做工甚至比现代农民的竹制品还要精致。20世纪50年代,钱山阳遗址两次考古发掘出土竹编200多件,一个竹篮里发现了出土的丝绸、丝带和丝线。“这次小规模试探也出土了10多件竹编器材。虽然丝绸等纺织品没有被发现,但一些竹编器材可能是卷丝过程中使用的工具。”
经过多次挖掘,靴形石刀、陶纺轮、骨针、棕刷、丝绸等用于伐桑枝的物品相继出土。这些物品证明,4000多年前,钱山阳人拥有较高的织布和丝绸生产技术。那么,浙江当时的祖先是如何使用这些器皿的织布和丝绸的呢?
[img]782699[/img]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钱山阳丝绸纺织综合研究项目负责人赵峰表示,根据几项发掘结果,钱山阳时期的民用织机是原始腰机。“在5300-45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最完整的原始腰机织机构件,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的许多遗址中也多次发现腰机织机构件,基本上可以判断,在钱山阳时期,无论是织布还是丝绸都是原始的腰机。”
因此,根据原腰机的使用方法,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祖先坐在地上,把经线织机放在身上,把卷轴系在腰上,放在腹部前面,来回编织麻线或丝线。整个过程非常简单。原腰机的出现,使麻、葛、丝等纤维织成布、丝等纺织品。祖先制作衣服的原材料在皮毛外添加了新品种。
钱山漾遗址:4000多年前祖先如何织布丝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