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被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他将中原文明传播到西域,并将汗马、葡萄、苜蓿、石榴、大麻等物种从西域国家引进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令人费解的是,匈奴为什么要囚禁张骞?匈奴作为东西方文化的纽带,已经拘留了他很长时间。他在扣押期间逃跑了,但匈奴在被捕后并没有单独杀死他,原因一起揭露:
[img]782314[/img]
1、为瓦解张骞的斗志 施美人计
历史学家告诉我们,张骞带着100多名士兵进入匈奴,想和匈奴的敌人岳氏人联手,彻底打败匈奴。
但匈奴人并没有杀死他,只是把他留在匈奴,并要求他娶一个美丽的匈奴贵族妇女。在一些人看来,匈奴人对张钱实施了美容计划,以瓦解他的士气。
历史真的是这样吗?更令人费解的是,十多年后,张钱逃走了,终于去了岳,回来时被匈奴抓住了。这一次,他没有杀死他,让他再次逃跑,回到汉朝,成为第一个开通丝绸之路和传播中华文明的使者。
2、神剧中 编剧想象的历史
有很多方法可以解释历史。一是相信专家学者的描述,不假思索,全部接受;一是质疑专家学者的描述,动脑思考一些问题。另一种是影视历史剧编剧的专利,根据需要想象当时的历史,展现出来。事实上,他们确实在作品中写道,匈奴人两次不杀张骞。
[img]782315[/img]
看过长篇电视剧《汉武大帝》的人会接受其中一个情节:匈奴人第一次抓到张骞时想杀了他。张骞喊道:“我是商业使者,杀了我,受了委屈。”。这是编剧们的历史假设。不要说匈奴人只是不相信,也就是说,如果他们相信不杀他,张骞回国后会被视为“侮辱使命,丧失国家资格”
处斩。像张骞一样大喊大叫,会成为一个外交丑闻,让人嘲笑汉朝。
在另一部影视剧中,匈奴人第二次抓住张骞却没有杀他。就这么说,“寡人应该完全斩首你。张骞急忙跪在地上:“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请大王开恩。只咳嗽了两次,气喘吁吁地道,“我老了,活不了几天,这辈子杀人太多了,现在不会轻易杀人了。读你临去西域前还能给寡人留书谢罪,的确是一个诚实、诚实、诚实、诚实的人,我今天免你一死。”
当然,这也是编剧们编造的历史。他们还大胆编造了张骞第一次逃跑时“留书谢罪”的故事,用第一个谎言弥补了第二个谎言。幸运的是,现在的影视剧观众,有了多年的观看经验,再也不会相信那些历史神剧的情节了。问题是,历史书籍不记载“匈奴人为什么不杀张骞”,历史学家不研究,历史影视剧难以置信。你怎么能理解这件事并做出正确的解释,即使它接近正确?只要想想,还是有办法的。
[img]782316[/img]
3、单于大怒 也没敢杀他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匈奴杀死了哪些汉代文武官员。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张骞是否在应该被匈奴杀害的名单上。
公元前139年,匈奴第一次抓获张骞。在此之前的历史中,文献中还没有看到匈奴被俘的汉代文官武将被杀的记载。直到公元前110年,汉武帝陈兵在匈奴边境吹嘘了18万人。在匈奴官员的指导下,使者郭吉进入匈奴,让他看到了单于。见面后,郭吉用刺激的话羞辱了单于大怒,杀死了主管介绍的匈奴官员,但他不敢杀死汉朝使臣。他只是拘留了他,没有让他回来。
匈奴人确实杀死了一位汉朝使臣,并在90多年后逮捕了张骞。当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分。南匈奴隶属于汉朝,北匈奴支部逃到很远的地方,杀死了汉朝使节谷吉。后来,驻扎在边境的汉朝将领陈汤和甘延寿在皇帝批准前发动攻击,长途攻击,杀死了智支单于,摧毁了北匈奴。他们给朝廷的捷报上写着“明犯强汉,虽远必杀!一句话,后来作为表现汉族气势的豪言壮语,广为流传。
历史迷题:匈奴为什么要囚禁苏武和张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