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昭王在位时,横征暴敛,勒索诸侯国,诸侯开始逐渐叛逆。当周天下与中原诸侯发生矛盾时,楚国也开始走上反叛之路。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朝与楚国的关系不仅降到了冰点,还开始拔刀攻击对方。
[img]781462[/img]
从《吕氏春秋》、《史记》、在《竹书纪年》等相关史书的字字片语中,当时周朝大举用兵楚国,甚至想把楚国置于死地的三个剧烈战争场景,依然可以清晰地还原。
第一次,周昭王16年(约公元前985年),周昭王“伐楚,涉汉,遇大”。这一次,人们普遍认为当时和上面的“墙”记载是一样的。周昭王带领他渡过汉水,深入荆楚。渡汉水的时候也遇到了“大男人”(古犀牛之类的动物。《左传宣公两年》《犀牛还多》)。
第二次,周昭王19年(约公元前982年),周昭王派祭公辛伯攻楚,“天大日[一],野兔全震,六师于汉”。这次渡汉水时,阴风骤起,气候恶劣,士兵惊恐,大部分军队丧失。这次失败归咎于时间不利。事实上,周朝军队应该受到楚军的强烈伏击。
[img]781463[/img]
第三次,“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王南巡不返”。今年,根据鲁纪年的计算,被视为周昭王24年(约公元前977年)。这一次,周昭王全军复没,周人隐瞒了这件事,模糊地说“南巡不返”。周昭王的死因,《史记正义》引用了《帝王世纪》,称“赵王德衰,南征济汉,船人恶之,胶舟进入。
王御船到中流,胶水船解,王及祭公俱不在水中崩塌。“这里说的“船人”,就是楚人起起来抗周,设计献胶粘接的船只,船驶到中流,胶水融化,船解体,周昭王及其部众溺水而死。屈原在《天问》中写道:“昭后成游,南土爱底。厥利惟何?逢彼白雉?周昭王累累南征,当然不是为了贪婪,而是因为楚国的繁荣,引起了周天子的恐慌,不得不带领军队亲征,试图遏制楚国的发展。
[img]781464[/img]
周昭王攻楚败亡,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此后,周朝由盛衰,而楚国则日益发展壮大,逐渐走上了与周王室分庭抗礼的道路。
周昭王三次攻楚的结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