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原名马三宝。1381年13月13日,洪武冬季,明朝军队攻击云南。10岁的马三保被绑架到明营,被阉割成太监。后来,他进入了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为朱棣做出了巨大贡献。
永乐两年,明成祖朱迪认为马姓不能登上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中,马三宝郑姓被改名为和,任内官监,官至四品。他的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宣德六年任命郑和为三保太监。那么,明成祖朱迪为什么选择郑和下西洋呢?
首先,郑和年轻时在朱迪身边长大,与朱迪南征北战。他懂兵法,有战略,英勇善战,有军事指挥能力。同时,他也是“靖难之战”的有功臣,被朱迪皇帝视为心腹。
[img]778397[/img]
二是郑和知识丰富,熟悉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宗教,具有优秀的外交能力,在郑和西洋之前,郑和使暹罗、日本,有一定的外交经验,特别是永乐两年,通过郑和外交活动,建立外交关系,签署贸易条约,朱迪皇帝相当满意。
第三,郑和有一定的航海造船知识,在郑和担任内宫监狱时,有着丰富的造船经验。
第四,郑和有着特殊的身份。他是伊斯兰教徒,熟悉伊斯兰教的教义、规则和宗教习俗。郑和也是佛教弟子。他自称是“奉佛信官”和“菩萨戒弟子”。他熟悉佛教,郑和经过西洋的地方要么相信伊斯兰教,要么相信佛教。共同的宗教信仰有利于相互交流。
朱棣认为郑和是下西洋的唯一候选人,因此,郑和委托重任,自然成为下西洋的统帅。
明朝初年,蒙古的势力被驱逐出长城。明朝的封建统治逐渐巩固,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国家形势日益强劲。向海外发展是一种趋势。这就是明成祖朱棣派遣郑和出使西洋的动机和目的。
[img]778398[/img]
但也有人猜测,朱棣派郑和去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皇帝朱云文的下落。据说“靖难之战”后,朱云文离开了,一直没有下落。明成祖朱棣心里不踏实,怀疑朱云文逃到海外避难,怕他将来威胁自己的王位。@ 派郑和下西洋是暗中侦察建文帝的踪迹,以绝后患。
康熙的大儿子是尹,是惠妃纳兰出生的。惠妃并不出名,但他的哥哥纳兰明珠是个名人。当时,他强行撤回诸侯,摧毁了吴三桂。明珠的儿子纳兰容若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物。然而,这个大哥哥并不像他的叔叔和表弟/表弟那样聪明,虽然他早年很受欢迎,在康熙平定葛尔丹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可以说是愚蠢的,为了成为皇帝,他迷信喇嘛,甚至想到了用噩镇的方法谋杀当时的皇太子,他的兄弟胤仁。
康熙一废王子,就命令他守卫。他上下跳,甚至为父亲说了些什么。他认为如果他不立法,他就会立长。他可以成为王子,这让康熙非常冷淡。最后,他的三兄弟尹志揭露了这个噩梦,终其一生被囚禁。
康熙的二儿子,废太子(réng),康熙的第一任皇后,索尼的孙女赫舍里出生。赫里舍生孩子的时候,恰逢吴三桂的叛乱。女王吓坏了,死于分娩。康熙和女王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感情。尹仁两岁时,改变了满人不立王子的习俗,效法汉朝,立长子为王子。因此,尹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太子。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太子。
然而,虽然康熙皇帝效法前朝,但前朝的王子不能干涉政权,但满人的习俗是王子的预政。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子不愿意拥有自己的权利。皇帝害怕被夺权,两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朝廷的大臣们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党派,相互争斗,其他兄弟也长大了,他们自然不愿意这种能力不一定比自己强,甚至不如哥哥当皇帝。
[img]778399[/img]
此时,康熙从小就宠坏了皇太子,养成了暴力的性格。他霸道、奢侈、傲慢。他不愿意当皇太子已经30多年了。他抱怨很多。其他兄弟则渴望挑出皇太子的小错误。最后,他们在康熙47年首次被废除,但康熙对儿子的感情仍然很深,通过大哥哥的噩镇事件。
一年后,他声称二哥失去了理智,但经过调养,他已经恢复了,所以他被复立为王子。不幸的是,王子真的是一块无法帮助墙壁的泥。重新上台后,他不仅不小心,而且吸取了教训。相反,他变得更糟,聚集了党的羽毛,打击了报复,这让康熙老人感到寒冷。51年,他再次下令废王子,从那时起,废王子一直被囚禁到雍正朝他死去的那一刻,但在他的印象中,雍正给了他一个理密亲王的称号。
为什么明成祖朱棣要选择郑和下西洋?郑和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