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似乎不可能准确地列出日本从中国掠夺了多少文物。从1985年中日甲午战争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日本鬼子在战争期间两次烧杀抢劫。那么,除了烧毁的文物,中国掠夺了多少文物呢?
然而,66年后出版的《中国甲午后流入日本的文物目录》(以下简称《文物目录》)揭开了日本帝国主义利用战争掠夺中国文物的“冰山一角”。
[img]776056[/img]
网络配图
66年后终面世
9月15日,《文物目录》出版研讨会在故宫博物院举行,故宫博物院院长山吉祥主持了研讨会。《文物目录》于66年后首次正式出版。
这本书包含了中国甲骨文、石器、铜器、雕刻石、陶瓷、古玉等中国文物,自甲午战争以来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被日本抢劫。据报道,书中列出的大部分文物,如洛阳金村古墓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不仅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本书只列出了日本掠夺的中国文物的名称和规格。然而,即便如此,16本书的《文物目录》仍然分为9卷3册,共1423页和180万字。日本掠夺中国文物的数量可见一斑。
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忠指出,《文物目录》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文化侵略的确切犯罪证据,也是中国追回文物流失的坚实有力依据。
几代中国文物工作者不知疲倦地追求和期待着在海外丢失的文物,特别是在两次战争期间被日本掠夺的文物。1946年编制的《文物目录》诞生于这种热切的期望之中。
92岁的谢晨生,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是《文物目录》中唯一一位健在的编辑。他回忆起66年前的情况。
[img]776057[/img]
网络配图
1945年4月,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教育部成立了“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后来更名为“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
“委员会成立后,各地的代表和工作人员充满了爱国热情,克服了许多困难,认真检查了文物的损失。经过非常艰苦的努力,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统计得出结论,1937年至1945年,中国有741处被日军掠夺和破坏的历史文化遗迹,1.5万多件书画,1.6万多件古器物,9300多件碑文,300万本珍稀书籍,60多万件文件。”
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还承担追回被掠夺的文物和接收敌伪文物的任务。与此同时,徐森玉、顾廷龙、谢晨生等人不在上海投入巨大精力,花了9个月的时间编制并完成了《文物目录》。这一编制工作不仅是清理战时文物损失调查的延伸,也是中国政府向日本进行战争赔偿和文物回收准备的一部分。
谢晨生强调,“抗日战争胜利后,当时的中国政府决定追回日本的所有文物。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日本的追索提供依据。”他说,66年后,《文物目录》的正式出版使他感到复杂。这本书的正式出版对追回丢失的文物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追求任重道远
《文物目录》正式出版的最大英雄、中西图书局执行副总编辑徐忠良指出,《文物目录》已经编制了66年,但它仍然是中国文物在日本流失的确凿和真实的“回收清单”。
据他介绍,1947年初,参与日本战犯审判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唯一的文化专员王世祥历尽艰辛,从日本追回了106箱珍贵的经典文物。这些被追回的古籍被谢晨生收回,并转移到南京中央图书馆保存。1949年,当国民政府退出台湾时,大部分被带到台湾,成为台湾“中央图书馆”的好书主体。
正是在密切关注过去的过程中,徐忠良意外得知老一辈文物学家于1946年编写了《文物目录》,从未正式出版过。他说:“作为一名出版工作者和一名古代文献专业的毕业生,我感到非常惊讶。我很惊讶,我不知道如此重要的学术作品的存在。更重要的是,我对这样一部记录痛苦历史的重要作品感到内疚,已经被忽视了66年,从未公开出版过。”
[img]776058[/img]
网络配图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徐忠良萌生了正式公开出版《文物目录》的想法。此后,他了解到,1981年,国家文物局组织了100个蜡版和油印,分发给国内主要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博物馆。然而,经过核实,这些油印几乎耗尽了。中西图书局费尽心思,终于找到了唯一的孤儿,打开了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记忆。
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郑新淼说:“抗日战争后,日本归还中国文物令人失望。抗日战争期间,日本抢劫了中国文物,胜利后归还了一些文物。后来,从1950年到1956年,日本归还了六批,归还给台湾国民党政权,并保存在台北故宫。这些东西在日本归还,杂项物品很多,真正的文物相当少,很少有价值。追求海外文物流失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大多数学者还指出,《文物目录》只包括有据可查、铁案如山的文物掠夺,而日本通过其他未知渠道掠夺的数千万中国未知文物仍然存在。
中国文物学会原会长彭庆云建议,日本收回丢失的文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中国文物学会顾问李晓东认为,要收回丢失的海外文物,必须找到系统的基础,整合官方和民间资源,建立相对系统的丢失海外文物数据库。
无耻掠夺!日本从中国掠夺了多少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