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官员选拔制度发生了变化。先秦时期的官员选拔大多依靠世袭制。如果一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就做出了贡献,并被封为医生,他死后的儿子往往会继承医生的职位。当时诸侯封地叫国,医生封地叫家,所以中国古代有所谓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然而,这种世袭制有很大的弊端。一国之君,如果贤明那还可以,如果昏庸,可以为祸不浅。一个普通的傻瓜,最多只是在家里乱搞乱闹,但是一个国君,如果是傻瓜,就会伤害到成千上万的人。但关键是,很多昏君不认为自己是昏君,而是把一些告诉他们该怎么做的人当成不服从的大臣,把一些邪恶的恶棍当成国家的忠诚。世袭制度,流弊广。
[img]776329[/img]
在汉代,官员选拔主要依靠推荐。推荐的主要名称是孝廉和秀才。汉代特别推重孝道,所以汉代皇帝多冠以孝字。孝顺自然是尊重孝顺父母的人。古人常说忠臣必然来自孝子之门,这是有道理的。一般来说,能孝顺父母的人,终于可以爱国家和人民了。秀才精通一些经典,如儒家经典、《尚书》、《诗经》等。相对而言,推荐秀才的比较少,推荐孝廉的比较多。翻翻《后汉书》,绝大多数官员都走孝廉之路。
为什么呢?孝廉比较容易作假。秀才一定要精通典籍,两个人一聊天,彼此有多少墨水就清楚了。但孝顺不孝顺,关键是看家长和村民的评价。然而,在历代,只要是有利可图的事情,就会有人作弊。在汉代,孝道可以成为一名官员,越孝道越受到赞扬,因为有实际利益,那么父母和邻居就会参与欺诈。因此,推举制度的弊端也出来了。过分重视考察人员的正直和公平。你说他孝顺就是孝顺,没有统一的量化标准。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出现可以说是选官制度的重大突破。
[img]776330[/img]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分为多种,其中更重要的是进士科和明经科,其他明法、明算等都有专项调查。当时最受重视的是进士科。当时有人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即使明经三十岁考中年纪大了,五十岁考中进士,也算年轻了。据说唐太宗时期,每年有800或900人参加进士考试,但有多少人被录取呢?但是二三十人,录取比例不到3%,远比现在的高考难,甚至硕士博士。而当时能来京城参加进士考试的,本身就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才子。唐高宗在位33年,总共录取的进士只有500人。纵观整个唐代,一年录取的进士科人员不超过34人。
既然录取人数这么少,为什么几百年来还有人蜂拥而至?原因也很简单。进入士科后出官会很方便。唐代很多著名的大臣都出生在进士科。如王波、王维、刘志数、陆志、颜真卿、白居易、韩愈、刘宗元等。唐代很多著名的作家、思想家、政治家都来自进士科,所以后人称进士科为“将相科”。
[img]776331[/img]
史料中还记载了唐高宗宰相薛元超曾经说过的话:“虽然我很有钱,但很遗憾,第一件事就是不能以进士入仕。”即使身居将相高位,如果不是进士出身,还是会后悔的。
揭秘:为什么科举考试在唐朝历史上如此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