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它提供了阶级崛起的渠道,为朝廷带来了稳定的人才流。现在最早形成的科举考试制度被公认出生在宋朝,但事实上,在南北朝有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又称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因为分科取士的方法叫科举。科举制度有四个显著特点: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在州县推荐”,不同于查举制度的“他推荐”),主要根据成绩选择。科举制度大大改善了以往的就业制度,彻底打破了血缘世袭和世族垄断的关系;一些中下层社会有能力的学者进入上层社会,有机会展示他们的才华。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考生,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注重实践知识,束缚思想。
[img]477362[/img]
中国东晋六朝是贵族门阀掌握话语权的时代。九品中正制已经实施了200多年,不能再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然而,贵族是富有的,堕落的,无能的。他们没有亲自看到农作物是如何种植和收获的。“我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收获”,阅读也让书童代表他们工作。社会人才机制受阻。
[img]477363[/img]
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梁武帝决定从贫困家庭中选拔人才,“只有才是事”。
他设立了一所学校来培养人才。天监四年(公元505年),梁朝设立了五个招收贫困弟子的博物馆。学生们被称为学生,学费免费,住宿由国家提供。只要生员能精通其中一部经书,经考试(策实)就可以录取进入官员队伍。梁武帝很有勇气,他下令说,即使是放羊的,看牛的,只要能考上,有才能,就录用他,绝对不能阻止。“虽然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随便试官,没有隔阂”,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有可能进入国家管理层。
梁武帝以来,通过考试录用人才成为常设制度,即以考试录取人才规范化,为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隋朝真的创立了科举制吗?其实南北朝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