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宣布,位于扬州市汉江区西湖镇的隋唐墓葬是杨迪皇帝和萧皇后的墓葬。陕西也有一座“杨迪皇帝陵墓”。怎么了
[img]775011[/img]
杨州的墓葬是今年年初发现的。此前,江苏省扬州市汉江区淮泗镇、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武功镇、河南省洛阳市罗宁县东宋乡各有一座“杨迪皇帝”陵墓。一些网民开玩笑说这是“一杨四吃”。
陕西还有一座“隋棠帝陵”
公元618年,杨迪皇帝在江都(今扬州)被下属宇文化吊死。据记载,杨迪皇帝死后连一个像样的棺材都没有,只好用床板将就,被草草埋在宫里,然后改为“吴台”。唐高祖武德五年后,按皇帝礼仪搬到“雷塘”。唐人罗隐感叹杨迪皇帝晚节不保,曾写诗“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君王忍受平陈业,只有几亩博雷塘。”
然而,在武功县武功镇的村民口中,还有一种说法——唐朝成立后,李世民奉唐高祖李渊之命,将杨迪皇帝杨光的墓迁至父亲隋文帝杨坚的泰陵。
当杨光的棺材即将到达隋文帝的泰陵时,抬棺材的杆子刚移动一步就断了,随后的风暴甚至把预选的坟墓推平了。李世民猜测,这可能是因为杨坚不想让亡国的儿子杨光埋在他面前,所以他命令袁天刚和李春风当地测量一座坟墓,埋葬杨光。所有的士兵,一个人堆了一堆2亩大的封土堆。
巧合的是,附近的两个村庄——罗家堡和洛阳村,也取“挪驾堡”和“落杨村”的谐音。
[img]775012[/img]
毕元又犯了一个错误,或者是衣冠冢
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元是一位疯狂的“文物爱好者”。关中地区几乎所有的皇陵前都有他的石碑来标记墓主。
武术的“杨迪帝陵”也不例外。据住在陵墓附近65岁的罗新城回忆,杨广墓北侧有一块2米多高的大石碑。上面写的“杨迪帝陵”四个字和洗脸盆一样大,是毕元当官的问题。
陕西师范大学研究隋唐历史的杜文玉教授说:“毕元是一名学者。他研究了陕西皇帝陵墓,并为保护陵墓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承认,由于当时没有考古学,毕元只根据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确定了皇帝陵墓的位置,石碑“对与错”。
杜文玉告诉记者,扬州发掘的墓目前应该是杨迪皇帝的陵墓,毕元很可能在陕西搞错了。
杜文玉解释说:“在历史上,一个人死后出现在许多地方并不少见。”。例如,当杨迪皇帝被宇文化吊死时,李渊已经占据了关中,并把杨宇建成了皇帝。不排除在得知他死后,他修建了一座衣冠墓来表达他的悲伤。毕竟,隋朝当时还没有灭亡,杨迪皇帝仍然是名义上的“太上皇帝”。
[img]775013[/img]
现在陵墓前还有一块文物保护碑,上面写着“杨迪帝陵”四个字。据了解,这座碑是1983年设立的,早在1957年,就被列入陕西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序列。
然而,据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介绍,这座“杨迪皇陵”没有进行考古钻探,也不容易确定墓主人是谁。十多年前,武功县在编制县志时,也认定这座“杨迪皇陵”实际上应该是唐朝战争皇帝的坟墓。(唐朝战争皇帝李重茂,唐朝中宗李贤的第四个儿子,在中宗死后被魏皇后设立为皇帝,后来被李隆基废除。)
陕西现在还有另一位[隋杨帝陵]专家:或者衣冠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