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制度可能大家都很熟悉。八旗是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衣服的颜色不同。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有四种春色衣服和旗帜,而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则镶嵌在纯色衣服和旗帜上。还有我们常说的八旗骑射。
其实八旗制度没什么特别的。它起源于牛,和中原王朝的军事编号一样。比如明朝的军队分为中央军和地方军,我们常说九边。
就是地方军,中央军,也就是京营,有神机营、五军营、三千营等。类似于现在的军区概念,清朝的八旗逐渐完善。刚开始只有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随着实力的增强,它们无法容忍,所以还设置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征服蒙古后,为了方便蒙古的统治,设立了蒙古八旗。进入中原后,又建立了汉八旗。总的来说,八旗制度比明朝的军事制度更严格。八旗的旗主对皇帝负责,各旗相互牵制。但明朝的军制更接近现代,有兵种分类,如神机营,即火器兵,更有利于相互配合作战。只有明朝卫所制度腐败后,才没有战斗力。
[img]767381[/img]
我相信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以上知识,但也许你不知道的是,清朝八旗里有俄罗斯人。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这件事起源于雅克萨之战。说到雅克萨之战,大家应该都很熟悉。这是历史书中的关键知识。清朝雅克萨战胜俄罗斯,签署了《尼布楚条约》。这是清朝的“平等”条约,打败俄罗斯非常自豪。
20世纪40年代,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建立雅克萨斯等殖民地,到处烧杀抢掠。但当时清兵刚入关,大部分士兵都在关内,没时间照顾,给了俄罗斯人时间在外东北筑城,在黑龙江流域筑城尼布楚(现俄罗斯联邦涅尔琴斯克)和雅克萨(现俄罗斯联邦阿尔巴津)。
俄罗斯在黑龙江流域的扩张多次被清军击败。然而,东北地区人口稀少。一旦清军撤退,俄罗斯将再次卷土重来。最后,在两次雅克萨战争之后,清朝和俄罗斯签署了《尼布楚条约》,停止了俄罗斯的东部扩张,确保了100多年的和平。
在彭春率领的第一次雅克萨战役中,清朝宣布胜利,俄军投降。清军将俘虏的700多名俄国人遣送回国,另外40多人不愿回国,于是随军返回北京。这些留在中国的俄罗斯人是哥萨克人。哥萨克人的统治阶级和贵族被俄罗斯沙皇收购后,沙皇利用哥萨克人占领西伯利亚,到达黑龙江和太平洋沿岸。它们是沙俄帝国开拓领土的主要力量,在东欧、中亚和东北亚都有它们的分布。
[img]767382[/img]
这40多名哥萨克人被列入黄旗,驻扎在北京东直门。康熙皇帝允许他们将北京胡家园胡同的关帝庙改为东正教堂,这是今天的北馆,俄罗斯驻华大使馆的所在地。这些哥萨克人被称为阿尔津巴人。
虽然这些阿尔津巴人被列入黄旗,但清朝统治认为他们很满意,只能嫁给当地被杀的罪犯留下的寡妇。然后他们的后代可以嫁给当地的中国人。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后,他们不再说俄语,但他们的东正教信仰得到了保存。尽管保持了信仰,阿尔巴津人逐渐不再具有俄罗斯人的身体特征。到19世纪末,估计有1000名阿尔巴津人住在北京。
留在中国,一切都开始汉化。除了身体体征不再具有俄罗斯特征外,他们的姓氏也发生了变化。改姓的原则是根据谐音改为汉姓。罗曼诺夫改为罗姓,哈巴洛夫改为何姓,雅克甫列夫改为姚姓,杜必宁改为杜姓,贺洛斯托夫改为何姓等。
不知道北京的朋友是不是阿尔津巴人。 ?
清朝八旗有俄国人吗?而且还属于镶黄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