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德写完,递给诸葛,辞职出门。都送出去了,玄德一再殷勤地说再见。方上马欲行,突然看到一个男孩挥手,叫道:“老人来了。”玄德看着它,看到小桥之西,一个人用温暖的帽子遮住头,穿着毛皮,骑着一头驴,然后和一个穿着青衣的孩子一起喝着葫芦酒,踏上雪地;转过小桥,吟诗。《三国演义》
第三十七回
[img]759715[/img]
“三顾茅庐”这件事确实是真的,诸葛亮的《出师表》有解释:“三顾臣在草庐。“三国志”的“诸葛亮传”也有解释:“由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三国演义》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描述。从第36次到第37次,写了几千字,各种文学手法层出不穷,精彩纷呈。可以说,没有“三顾茅庐”,《三国演义》就要精彩得多。
为什么要把历史资料上只有20个字的记录写得这么详细?表面原因很简单。小说家只是想吸引读者,花很多钱;技术原因并不复杂,为历史上最好的军师铺路、衬托、增强悬念等。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你注意到了吗?小说第35次,刘玄德跳马檀溪后,激动人心的追杀情节一过,峰回路转,画面突然变得美丽、宁静、闲散。在山林深处,刘备遇到了松鹤骨、弹钢琴自适的水镜先生,完全进入了另一种境地。事实上,他也进入了中国文化的另一个领域——隐士文化和高士文化。一直主张积极进入世界,向世界伸张正义,一生为此奔波,辛辛苦苦的刘备遇到了超越世界的隐士文化。
[img]759716[/img]
小说并不急于写刘备去寻找政治军事能人诸葛亮,而是让他先遇到一群无所事事的隐居者,并与他发生不太激烈的摩擦。
例如,当刘备参观茅草屋时,他在森林里遇到了崔州平。后者反对承担世界责任。如果刘备没有做大量的工作,他可能会吵架;当他参观茅草屋时,他在一家风雪店遇到了石广元和孟公威。刘备被两人礼貌地下达了客人的命令:“明公,请自己上马,去看卧龙。”接下来,他遇到的诸葛亮的岳父也是一个骑驴赏雪的闲人。
为什么要安排刘备看到这些与治国安邦无关的人物?这种写法实际上是为了展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表明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隐藏的山脉和独立的一面。
三国文化不仅是战场上的战斗和足智多谋的一面,也是优雅、懒惰和超然的一面。无论何时,中国学者和医生都会展示这两种精神面貌。这样的三国是一个全面多样的三国。
总之,这是中国人对生活和历史的一种态度,即进进出出,既能深入其中,又能从另一个高度跳出来看待问题。
这种隐藏的智慧并不是相互矛盾的。事实上,当时的南阳是一个巨大的人才储备库,但储备库中的人才往往出现在隐藏的人面前。刘备遇到的闲置专家不仅是隐士,而且是能够治理国家和安全的人才,如诸葛亮、庞通、邓艾等。
[img]759717[/img]
这两种文化往往是精神的两面,无论是出生还是入世,都保留着高尚的精神。
关于这些隐士的情节,正好呼应了前面这句话(虽然是后来加的)所描述的:“白发渔樵江渚,习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浑浊的酒喜相逢,古今许多事情都在谈笑风生。”中国文化的传统,既有英雄主义的激情,也有看不起风云的自然情怀。
假如没有[三顾茅庐]隐士文化会打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