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开放的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新博物馆里,有一把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象牙梳,是原始社会保存最完好的梳子,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象牙雕刻产品之一。令人惊讶的是,梳身雕刻的“S“形状图案很像后人的太极八卦图,就是这把梳子把“易学源于商周”提前了2000多年。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张学海,著名的考古专家,讲述了这把梳子的发现过程及其非凡的意义。
近80岁的张学海先生主持了许多重要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如齐鲁、薛故城、大汶口、东海峪、城子崖等遗址,以及明鲁荒王墓。他是研究东夷文化的著名专家。
[img]757641[/img]
据张学海介绍,1959年,在京沪铁路建设过程中,泰安大汶口镇施工现场挖掘了一些古老的陶器碎片和墓葬,文物部门进行了抢救性考古挖掘。随着大规模的挖掘,一个令世界震惊的发现出现在世界面前,那就是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泰安市大汶口镇,分布在大汶河两岸,总面积80多万平方米,文化堆积2-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大汶口遗址包括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距今6200-4600年,跨越16700年,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它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第一次发掘出土的文物有上千件,其中有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材料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极其精美。有鼎、豆、壶、罐、碗、盘、杯等,分为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生产工具包括磨制精美的石斧、石絮、石凿和磨制骨器。
张学海说,大汶口遗址在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经过三次发掘,出土文物所反映的整体文化水平在中国同一时期的文化遗产中名列前茅。大汶口出土的文物中有许多骨牙制品,包括两个象牙梳。
张学海说,在发掘的10号墓葬中,有100多件随葬品,这是最富有的墓葬。墓主可能是一名老年妇女,其中出土了象牙梳,没有雕刻图案和图案,只留下三颗牙齿。
[img]757642[/img]
记者注意到易学专家、云南大学教授黄一陆的观点,他也认为这是一幅太极图。黄懿陆认为象牙很硬。6000年前,人类社会还没有生产金属制品,很难将象骨刻成梳齿,凿成三个孔。可想而知,这不是一般的日用品,而是一件精致的神器。所谓的“梳牙”,当然有梳头的效果,但通常主要很容易携带,插在头发之间,随时准备计算,作为仰望天空,俯瞰一切的神器。正如《易·系辞》所说:“仰则观天象,俯则观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物。于是开始八卦,以通神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说文解字”“示”字条也说:“天垂象,见(现)凶吉,示人也...观察天文,观察时变,展示神事。古代祖先的阴阳八卦天地图就是这样一个角色。
他还认为,这是象牙骨上描绘的天地之数,也是海上日出后天地阴阳图。在“骨梳”的上部,易学中“太极生两仪”的含义用三个圆孔表示。大汶口的古人继续用“骨梳”中间的四种“两仪”表达,完成了“两仪生四象”的生成转化过程。
[img]757643[/img]
“如果上述观点得到证实,八卦的发明时间应该是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而不是周朝神话的河图洛书理论。虽然人们可以这样推测和想象,但从学术角度来看,需要严格的证据和研究,以及更多的出土文物。”张学海说。
这些观点是否只是想象和推测,是否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一观点?这一刻成了悬念。
五千年前,原始社会象牙梳梳 暗示神秘的太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