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二十四是城隍生日。也有人说五月十九是城隍生日。清代梁绍仁说:“今年七月二十四是都城隍的生日,据说是中国建城的开始。”广州的城隍是都城隍,7月二十四天城隍生日自然没什么问题。
确定广州城隍爷的“牛一”(生日)并不难,但要说清楚它的旧事,就会让人挠头。去年年底重建城隍庙的时候,广州很高兴去佛山迎接城隍的金身,让它落叶归根。但佛山坚称,现存祖庙的城隍似乎是在佛山建造的,一直留在佛山。有知情的街坊说:“广州城隍庙叹息神像文革时通搬走晒太阳,都不知搬到去边。“广州立即让市档案馆收集相关文献,追求广州城隍的下落。
在这个无头公案结束之前,笔者简要介绍了广佛城隍的生活经历,供关注广州城隍下落的邻居及相关部门参考。
[img]755994[/img]
广东都城隍
明太祖朱元璋一登上龙庭,就做了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天下城隍,京师城隍为帝,开封、平滁等四个城市的城隍为都城隍,各府、州、县城隍为帝。广州府城隍授“监察司氏威灵公”(公爵)二品;南海县城隍授“监察司氏威灵伯”(伯爵)四品(洪武三年撤爵号)。城隍从民间信仰的城市守护神升级为监督阴阳两界、负责因果报应的神。正如一位著名的城隍庙联合会所写:“善恶到头都有报道,对与错的结局是清晰的。”从那时起,城隍就有了监督腐败和维护社会正义的虚拟权力。
朱元璋这一举动突出了人间君主的权威,民间传说是他在土地庙长大,饮水思源,大封天下城隍。这显然是穿凿附会,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应该是大封天下土地的爷爷。正史说穿了他的用心,指的是他故意让城隍“监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不得幸免”。这反映了他防止腐败和纠正风俗习惯的意图。在封建帝制下,城隍是不堪重任的,所以在后来的民间传说中,连它都成了腐败的主人。
进入清朝后,雍正皇帝将广州府城隍升级为广东都城隍。这件事也很有趣。广东以前有一个省会城隍,但它是一个“京官”。它在北京和其他12个省会城隍呆了很多年,“与京都城隍庙分享”。只有在春节期间,它才能享受到去北京和广东旅游的香火。可以说,“门庭忽视了鞍马”。
回到省会城隍升级为都城隍。在那些日子里,一些地方重塑了雕像。原来的府城隍像要么被移到原来的寺庙旁边,要么被供奉到另一个寺庙;在一些地方,原来的雕像被保留为另一个名字,广东就是这样。
《广东通志》说:“中国朝代雍正时期的观风习俗使焦祈年奏改为广东都城隍,巡抚司道齐心协力”。可以看出,广东都城隍仍然使用原始图像,只有通过当地官员的崇拜才能完成履行任务的程序。这与广东人的实际性格非常一致。
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佛山无缘无故地冒出一尊广州府城隍像?
[img]755995[/img]
佛山镇城隍
是的,按照明朝的规定,地方政府、州、县只有三级城隍。雍正虽然实行改革,地方政府增加了都城隍,镇一级没有城隍的原则没有改变,但也有例外。
日本汉学家滨岛敦军早就注意到,清朝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一些强镇突破制度供奉镇城隍。他认为,这些城镇供奉其所在州或府的城隍是城隍,城隍庙被称为“别庙”——即上级城隍在寺庙外的另一座寺庙。清代佛山,“人稠地广,烟火十万多家”,与北京、苏州、汉口并称“世界四大聚会”
笔者认为,佛山到广州请城隍只是一个仪式,佛山迎回来的应该是广州府城隍的全副仪仗。这副作为权力标志的行头,位于丰宁铺的城隍庙,位于佛山。但由于镇一级行政区域不能设置城隍规则,这座庙还有一个别致的名字叫“城隍行台”。读者明察,皇帝出游的地方叫“行宫”,官员出游节的地方叫“行辕”或“行台”。所谓“广州府城隍行台”,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广州府城隍驻禅公署。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举措,正好应对了一句老话:“快刀切豆腐-两面光”,广佛两地都很开心。
[img]755996[/img]
如果广州城隍有这样曲折的经历,广州就要“叠埋心水”(一心一意),重塑一尊城隍像。然而,这还不够。接下来有很多事情要做。例如,《南海县志》说,南海县城隍庙位于十八福南。有关部门能否调查原址,在那里竖立记事碑,为羊城留下记忆?另一个例子是,广东都城隍扬椒山是明朝自称“第一名不爱钱”的著名大臣。“铁肩担道义,热手文章”是他的绝作。他弹劾严嵩被杀后,成为北京都城隍。那么,他是广东都城隍的掌故呢?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整理。
总之,光修建一座美丽的城隍庙无疑是不够的。
朱元璋登基与城隍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