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赫德的控制下,清末中国海关基本消除了腐败。它的价值在于它告诉我们,腐败不是一种不治之症。在中国,反腐败是可能成功的。关键是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并不难——古今中外都有可借鉴的成功经验,难的是我们是否真诚地制定科学的反腐制度,以及实施制度的机制。归根结底,反腐制度设计的核心是约束权。只要有不受约束的权力,无论制度设计有多好,都不能真正实施和发挥作用。因此,反腐Bai,非知之难,是行之难。
以上是作者写的《清帝国唯一没有腐败Bai的衙门》(以下简称《衙门》)的逻辑和基本结论。《南方都市报》于2009年10月12日发表后,网络传播广泛。后来,吴海勇先生写了《大清海关贪不贪》》(见《同舟共进》2010年第四期)一文反驳,认为所谓“晚清唯一廉洁衙门”的神话可以休息。与晚清其他衙门相比,外国人治下的海关腐败只是华阳的深度、范围和腐败主体之间的差异。
[img]754175[/img]
黄开甲领了45万两银子,建国亭其实只用了5万两个场景,腐败如此明显,被御史弹劾,舆论指责都是合理的。《中外日报》文章称,黄开甲“前次被曝光,已派亲贵查处。闻黄开甲汇银18万2入京,大概可以弥缝。现闻又有人续参,不知能不能彻底清查?“《外交报》说“黄开甲以新微员,敢于挪用千夫所指之地的巨款,事情已经发现,往往进入北方18万金,可脱然无事”。由此可见,黄开甲贪污的事实是众所周知的,为了避免调查,还向北京汇回了18.2万元,大概有盛宣怀等人帮忙说话,最后都走了。
与黄开甲的巨额腐败相比,柯尔乐提取15万两银子购买参展商是否存在腐败是没有证据的。《东方杂志》的一篇文章说:“阿乐尔和巴士伯花了大约45万龙元。承办赛品费约45万龙元”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根据吴先生的文章,“海关洋员如蝇嗜血”、“腐败之巨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的结论是毫无根据的。据一些材料透露,柯尔乐购买的展品由上海于仁保险公司承担。那么柯尔乐是吃回扣还是和公司合谋贪污呢?怀疑是可以的,但坐着需要证据,但从现有的材料来看,没有强有力的证据。
柯尔乐主持购买的中国参展品中,有许多小脚女性缠足弓鞋、鸦片烟具等“民族精髓”,这让中国人感到羞耻。由于被外国人嘲笑,它引起了国内外中国人的不满和谴责。因此,柯尔乐购买中国参展品的不当确实是真的,但如果他有腐败行为,根据现有的历史资料,由于缺乏确凿的证据,根据无罪推定和疑似犯罪的法律精神,他只能暂时判处无罪。
在其他新闻中,中国商人指控柯尔乐和帮助巴士伯等困难,勒索中国商人,这件事,是他们非法收取展览场地费用(当时中国商人因为租赁场地太小,不能完全展示商品,所以极度不满,中国商人要求增加展览场地和柯尔乐,巴士伯要求商人支付),或者还有其他原因,尚不清楚。新闻中也有黄开甲随员欧阳祺扣除华商钱财货物,中饱私囊的说法。
[img]754176[/img]
可以看出,柯尔乐等海关洋员在1904年世博会上被指控腐败是没有实证的。事实上,即使柯尔乐等人确实有腐败,也不足以证明晚清海关有腐Bai和否定衙门的结论。在世博会上,柯尔乐、巴士伯等海关洋员的行为是个人行为,而不是代表海关履行海关公务。中国在1904年世博会上获得了主导地位,中国有正副监督,柯尔乐等人只被暂时委托主持展览事务,与海关事务无关。《衙门》一文针对的是为什么晚清海关作为“衙门”的官方机构,从整体上杜绝了腐败。如果你想否认衙门的结论,你应该找到关于衙门事务的史料,而不是关于非关于衙门事务的材料。
清朝官场,尤其是税关腐败Bai的历史资料数不胜数,但赫德控制下的晚清中国海关却找不到腐败Bai的几个例子。据统计,赫德在过去半个世纪的任期内,挪用海关资金等涉嫌贪污的案件不超过5起。晚清时期,中国的税收关系在常关和洋关之间存在差异。两者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可以说是“一国两制”,制度绩效的比较是显而易见的。只要想想:为什么清末海关基本杜绝了腐Bai,而当代海关却有“远华案”等令人震惊的腐Bai?清末海关的反腐经验值得研究和总结。
最近,一些作者在晚清西方列强的控制下赞扬了中国海关,称之为“清朝帝国唯一没有腐败Bai的衙门”,并对这一历史进行了细化和总结: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积极借鉴英国的管理制度,重视公正的实施,包括内部监督机制、中国、英国等西方列强的外部监督等。作者所说的有一定的依据和道理,但这些都不足以保证赫德治下的海关与腐败绝缘。从海关洋员为中国代表参博会事务暴露的腐败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到豹子。
赫德治下的大清海关从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开始为中国代表世博会。截至1905年,海关已举办中国海外展览28次,为中国融入世界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海关“外国人”代表博览会展品,总是离不开殖民主义的好奇心态,经常毫不犹豫地展示中国的坏习惯,以取悦西方游客,让中国人民羞辱。参展华商更办博的海关洋员上下手,倾轧盘剥,中饱私囊,成为双重受害者。
[img]754177[/img]
一般来说,弱势群体的悲伤很难闻到世界。幸运的是,进入20世纪,中国新兴媒体逐渐崛起。1904年,新出版的《东方杂志》高度重视圣路易斯世博会的中国利益,及时披露了腐败问题。为了改善义和团运动后的政府形象,清朝对世博会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派溥伦贝子监督,投资75万2银作为参博资金。这笔巨款转换成龙元,超过170万元。与过去相比,清朝用数万两银委托海关代表参博活动,资金相当丰厚。然而,这一次,中国参展商的费用都是自理的,过去都是公款。海关承办参博展品花费45万龙元,但参展品变化不大。另外45万龙元是外国副监柯乐尔(美国人,当时是海关副税务部门)、书记员巴士伯(法国人)提走了,却不知道派作用是什么。海关洋员如蝇嗜血,叮上中国参博这肥肉,腐败之巨到肆无忌惮的地步。
经此曝光,全国震动,清廷开始对海关代理世博会产生恐惧。在接下来的1905年世博会上,清朝出使比利时钦差大臣杨兆军被任命为中国参博大臣,加强了对参博海关洋员的监督。很快,杨兆军发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海关洋员阿理嗣经手建造中国场馆,耗银6.2万元,应该很过剩,但阿理嗣说资金不足。被海关洋员欺负的参博华商联合上书外务部,要求更换外国人阿理嗣。中国商人周茂功的书,历数阿理嗣的四大罪,其中之一就是滥用公款,潜台词不言而喻。
大清帝国唯一没有腐败腐败的部门是哪个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