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唐代历史上最关心国家和人民的诗人。那么,为什么我们今天要挑战公众的认知,说李白实际上比他更担心呢?我们似乎知道了。
[img]751792[/img]
众所周知,李白有一首诗“白发三千丈,缘愁如长”。大多数读者会认为这是李白常用的夸张手法,而不是他现实生活的写照。那么真的是这样吗?事实上,在这种夸张的背后似乎有其现实基础。
李白和杜甫在仕途上的挫折和政治理想的幻灭几乎是一样的。然而,在生活经历、婚姻和家庭方面,李白显然比杜甫沮丧得多:杜甫出身名门,家族谱系清晰可考。他的第十三代祖先是历史上著名的杜预,他的祖父杜审言是中国著名的诗人。他的父亲是县长,他的母亲是当时清河崔的闺房。
让我们再看看李白。虽然他自称是王室,但实际上没有确凿的证据。他甚至可能是胡人。他的父亲“李科”据说是从西部地区移民到四川江油时看到李树的。他随便以“李”为姓,外国人来了,以“客人”为名。
[img]751793[/img]
杜甫明谋正取的是弘农杨氏,双方都是官家,门户相当;婚后,夫妻俩患难与共,生了孩子,一直牵手到死。李白一生中有四次婚姻,其中两次是不光彩的入赘。他的妻子是前朝宰相的孙女和刘,曾经抛弃过李白。在李白一生复杂多变的婚姻经历中,他一个个尝过屈辱、失恋、失婚的痛苦。
同时,由于出身的不同,他们也以不同的方式寻求成功。杜甫可以一步一步地参加科举考试,而李白只能通过不正常的方式将希望寄托在道士和公主的推荐和侥幸上。
[img]751794[/img]
一些朋友会说,关于国家、人民和当前形势的悲伤肯定比这个人的悲伤更重要。尽管如此,但这并不像个人经历和家庭婚姻的麻烦那样具体和真实,根本无法逃避。白色就像:世界和平很容易,邻里和谐也很困难。认为杜甫的麻烦和悲伤大多可以直接面对,而李白的麻烦大多无法解决。因此,李白需要更多的悲伤。
“忧来其来怎么样?悲伤摧心肝”(《古朗月行》)。“乱我心的人,今天有多烦恼”(《宣州谢楼告别学校书叔云》)。李白的悲伤太多太大了。
为什么李白比最忧国忧民的杜甫更忧国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