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以前,这个神秘的王国一直占据着中国边境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自隋朝以来,中国中央政权的几位英名皇帝不断进攻这个王国,历经四代,最终消灭了这个王国。征高句丽之战一直被历史学家诅咒为“不同意民力,远征劳动者”,甚至被称为“侵略行为”,这是隋唐贵族对弱小国家的赤裸裸的侵略!更多的人认为这是“不必要的讨论”。这是真的吗?
[img]741519[/img]
隋唐时期,征高句丽之战在全国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自隋文帝以来,中国一直坚持不懈地执行征高句丽作为国家的长期战略任务。虽然他们多次面临失败,可能导致国家的毁灭和家庭的毁灭,但隋唐政治精英一代又一代从未放弃战略目标:征服高句丽。让我们先来看看隋唐时期让所有中国人付出高昂代价的征高句丽之战。公元589年,隋文帝灭陈统一全国后,提出征高句丽作为战略任务。
他在给高句丽的诏书中说:“辽水之广,长江之王是什么?有多少陈国是美丽的人?如果我没有教育,我会责怪国王,命中将军。我该怎么办?”公元598年,高句丽率领1万多名骑兵进入辽西。隋文帝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军30万,分水陆两路攻打高丽。
汉王杨谅率领隋军出山海关。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足。军队里的疾病很流行。虽然他勉强进入辽水,但他无法战斗。隋军在周罗喉的带领下,从东莱出海,直奔平壤城。当海上遇到强风时,船只沉没。于是水陆两路被迫退役,死者十分之八九。
[img]741520[/img]
杨光皇帝继位后,更是念念不忘高句丽之患,一直在寻找讨伐高句丽的借口。公元611年,隋杨帝以高丽不遵臣礼为由,下诏征服高丽,命天下兵卒,无论远近,都到涿郡集中。第二年第一个月,全国所有应征士兵都抵达涿郡。全军共有113.38万人,号称200万,由杨帝亲自指挥。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旗帜相连千里,声势浩大,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有也”。三月,隋军进入辽水西岸展开。高句丽兵以辽水为守,几天后隋军浮桥接成,依次渡河,歼灭东岸高句丽军万余人,乘胜入围辽东城,辽东城久攻不下。
6月,隋帝亲自前往辽东城督所有军队攻城。与此同时,命令左卫将军宇文述等9军共30.5万人,越过高句丽诸城,向鸭绿水挺进,与水军合作攻打平壤。高句丽将军乙支文德采取了诱敌深入的策略,边打边退,引诱隋军,导致隋军疲于奔命。宇文认为士兵们已经筋疲力尽,军队已经吃饱了,平壤城又强又难拔,于是被迫还师。
高句丽军乘其后撤,从四面抄袭隋军。于文述等,战而退,直到萨水被高句丽军半渡击,所有军队都崩溃了,只有2700人退到辽东城。右翼卫大将军来护儿,带领水军通过海道进入大同江。在距平壤60英里的地方击败高句丽军,以精甲攻城4万,但只有几千人被击败。杨帝第一次征服高句丽以惨败告终,数百万人的生命葬在辽河以东。
[img]741521[/img]
高句丽获胜后,将数以万计的中国士兵的尸体构筑成“京观”,用可怕的手段威胁中国人。公元613、614年,隋杨帝又发动了二次攻高句丽之战。都以失败告终。杨迪皇帝对高句丽的狂征给国家带来了严重后果。由于丁夫的广征,浪费巨大,运河建设等项目严重耽误了农业,导致大量壮丁死亡,导致“男丁不足,使妇女服役”的可怕局面。山东有一个自称“知世郎”的王薄,利用人民反战的情绪,写了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鼓励人民起事造反,天下大乱。隋实际上间接死于征高句丽之战。
只能说杨迪皇帝太急躁了!
不解之谜:杨迪皇帝为什么不愿意放弃高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