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的画像——最早的“通缉令”
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被楚国画像通缉。
公元前 522
年,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相国。据《国语·楚语》和《史记·伍子胥传》记载,楚国到了楚平王年间,楚平王荒淫无度,国势日衰。楚平王怀疑王子“外交诸侯,将入为乱”,伍子胥及其亲属被包裹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后来因亲属被杀而逃往吴国。楚平王为追杀伍子胥,命人制作了他的画像,张贴到全国各地,并悬赏捉拿。“这幅伍子胥的画像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通缉,”中国政法大学法制史研究所蒲坚教授说。”
[img]733816[/img]
但据《后汉书·党囚传》记载,东汉汉灵帝时期,为逮捕张俭而制作的“通缉令”也可谓中国历史上极其典型的“通缉令”。
汉桓帝时,大宦官、中常侍侯览在家防东(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残忍人民,所为不当”。同乡张俭不畏权势,毅然给汉桓帝写了一封奏折,揭露了侯览的罪行,并要求杀侯览。然而,奏折最终因落入侯览之手而受到压制,侯览和张健也因此受到冤枉。这一事件被称为“党囚事件”。
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 169
2000年),侯览勾结同乡朱并,上书诬告张俭,胁迫汉灵帝下令逮捕张俭。听到这个消息后,张健匆匆逃走了。侯览写了许多官方文件,包括张健的年龄和外貌特征,并颁发给州县,要求州县协助逮捕。
通缉令发出后,确实奏效了。张健“被迫逃走,望门投止”。虽然人们“不重名行,破家相容”,但张健仍然无处藏身。无论他走到哪里,官兵都会追赶他。几经流转,张健逃到东莱(今山东掖县),藏在朋友李杜的家里。李杜不敢长时间呆在家里,偷偷把他送到塞外。直到中平第一年(公元)
184 年),“党监事件”结束后,张俭才能回到家乡。
名称没有大的变化,每个时期都呈现出不同的形式
自通缉令出现以来,“通缉令”的名称基本没有变化,这是历史上罕见的继承方式。
玄奘被唐朝政府通缉
小说《西游记》中记载的唐玄奘和尚与历史上的事实大不相同。牛津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大唐西域记》和《玄奘传记》明确规定,唐朝有禁止国民出关的规定。玄奘为了获得真经,发扬佛教,私下向印度西行。他违反了朝廷的禁令,沿途到处都有追捕他的通缉令,@ 高昌王不得不说服他通过绝食继续西行。
[img]733817[/img]
岳飞被十二个金牌通缉
据《岳武穆遗文》及相关历史资料记载,宋绍兴三年来,岳飞因消灭李成、张用等“军贼游寇”而获得高宗奖“忠岳飞”。次年4月,岳飞向北挥手,打破金傀儡伪齐军,收复襄阳、信阳等六个县。岳飞也因功晋升为清远军节使。同年12月,岳飞在庐州(今安徽合肥)击败金兵,金兵被迫北回。绍兴五年(
1135 年),岳飞率军镇压杨么起义军,从中收集了五六万精兵,大大增强了“岳家军”的实力。
绍兴九年( 1139
年),高宗与秦桧与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纳贡,使岳飞怨恨不已,从而引起了高宗对岳飞的怀疑。在朱先镇,岳飞招兵买马,与河北义军联系,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直接捣毁黄龙府。因此,高宗第一次发出金牌命岳飞回朝,被岳飞拒绝。为了让人们知道岳飞“不忠”,进一步给岳飞施加压力,高宗连续11次发行金牌,并沿途传播了关于岳飞“叛乱”的信息。
这是宋代独一无二的通缉方式,@ 绍兴十一年( 1142 12月29日,岳飞在临安风波亭被毒死。
朱元璋在元朝遭遇“海捕”
元明清时期,通缉令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通缉令的制作主体也在扩大,从最初的中央司法机关逐渐扩大到地方政府,其中大部分也是“图形”。
元朝末年,随着战争的爆发,朱元璋开始制造**。在朱元璋制造**之前,他被元朝通缉。元朝统治地区几乎每个村庄都张贴了“通缉令”,上面写着朱元璋的头型和简单的“犯罪”事实。朱元璋无法藏身,最终被迫继续作为僧侣生活在皇觉寺。
[img]733818[/img]
朱元璋制作**后,元朝政府采取了极端的通缉方式。他们制作了以朱元璋为首的“叛逆者”肖像。只要他们看到类似肖像的人,每个人都可以惩罚他们。
清朝“文字狱”尽量通缉
特别是清朝大兴“文字狱”时,为了“斩草除根”,清政府经常根据被捕当事人的描述,将潜逃的罪犯的直系亲属制作成逼真的形象,张贴到全国各地,并以高额奖励为诱惑。为了打击异己,防止他们逃跑,一些地方政府官僚也采取上述方式通缉主要关口和街道。
整个清朝, 160 在剩余的文字狱案中 , 乾隆时期就有 130 余起 ,
占所有案件的80%。乾隆时期的文字狱数量与他在全国范围内彻底清查禁书密切相关。乾隆撤销禁书的方式是向当地官员报告禁书作者,或在豪宅报纸上发表,向世界发布,“认为通缉使用”,或让当地官员制作“通缉目录”,张贴到禁书作者可能出现的地方,肆意搜查,“许多文人不敢生活。”
《红楼梦》被禁后,曹雪芹去世了。乾隆政府以出版、手写和收藏的所有人为通缉对象。清朝刑事部制作了“号召”,就像全国逮捕战犯一样。
唐玄奘私自出国被通缉的历史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