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大部分变化都需要“唤起人民”,需要下层阶级的理解和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唐玄奘佛教门派的失败和“大老粗”惠能禅宗的繁荣具有深远的历史原因和普遍的社会意义。历史经常和人开玩笑。有时候,像变戏法一样,变幻的场景令人眼花缭乱,难以琢磨。《西游记》中的唐玄奘是一个人妖无分、盲目慈悲、软弱无能、迂腐自信的大和尚。然而,真正的唐玄奘是唐代著名的佛教家、翻译家、旅行家、哲学家、优秀的国民外交家和坚强的爱国者。
[img]783908[/img]
洛阳市偃师县陈河村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从唐玄奘出家,到公元657年与唐高宗一起回到东郊洛阳,顺便回到家乡陈河村修坟祭祖。几千年来,除了唐僧寺时而明灭烟火外,其家园一直寂寞冷清。唐玄奘13岁出家,少年早慧,听法师讲经,迅速领悟,并能升座复述。后来随其早已出家的哥哥到处游学,参观名师。26岁时,他游遍了唐帝国的大部分地区,几乎耗尽了佛教各派的理论。然而,越是参加学习,越是感到困惑,有些问题在大师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比如“众生皆有佛性”,狗有佛性吗?再比如成佛,是今生成佛,还是来生成佛?等等。释尊的初衷是什么!他决心去印度,佛教的发祥地,收回基本经典,释放疑虑,统一中国和土壤的理论。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27岁的唐玄奘约了几位僧人一起申请西游。由于玄武门前一年的变化,唐太宗杀死了哥哥建成和弟弟元吉。国内外形势不稳定。西以玉门关为界,禁止关内人与关外人交往。@ 玄奘的申请未经批准。几个朋友决定不去,玄奘还是不甘心,一个人申请,还是被拒绝了。连续两次驳回申请,不但没有挫伤他的意志,反而西游的欲望更加强烈,决定不顾一切后果,偷渡出关。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长安发生饥荒,朝廷允许饥民自由外出觅食。唐玄奘看到了这个机会,毫不犹豫地混入灾民之中,闯出了关。
出关后,黄沙漠一路空旷苍凉,上无飞乌,下无动物,更无水草。玄奘只能看着马粪尸骨的遗迹。玄奘经过800英里的沙漠时,4日5夜没有滴水,几次死亡。后来奇迹般地遇水得救,才到了信仰佛教的高昌国。高昌王非常尊敬玄奘,听到他沿途为取真经历了磨难,忍不住泪流满面。于是,请玄奘住下来,接受他的供养,做他的国师。并表示,他将命令全国各地的人为玄奘的弟子,并要求他讲经教法,不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印度。玄奘感谢后,拒绝了高昌王的请求。进入印度后,玄奘一边参加学习,一边广礼圣迹,一边去了几十个国家,直到贞观七年,才到达当时印度佛教最高大学的烂陀寺。那烂陀寺是当时印度最大的寺庙。这是释迦牟尼在世时,由500商人共同出资10多亿元买下的著名园林,供奉佛作为说法的场所。佛死后,又有东、南、西、北、中五印度国王,共同出资修建此寺。规模非常宏大壮丽。自四五世纪以来,这座寺庙一直是印度的佛教研究中心,拥有众多的大师和声誉。
[img]783909[/img]
烂陀寺对住进来的僧人要求极其严格,当时在常住的万余僧人中,精通50部经纶,可享受“三藏法师”之草。根据寺庙规定,可编制10名“三藏法师”。然而,在玄奘到来之前。烂陀寺只有9人。还缺1人。玄奘以其深厚的知识和优雅的风度被补充为其中之一。槟榔、豆寇、龙脑、香奶、酥蜜等每天可享受20盘优质食品。你也可以吃“成人米”。这是一种大如风豆的粳米。它的米饭和香味是100步,非常珍贵。只有印度才有,产量很小。它是专门为国王和最高水平的僧侣准备的,因此被称为“成人米”。有四个“净人”,一个婆罗门,30个从人,服务。出门可以坐象车。
在如此慷慨的生活条件下,玄奖“晨夕无阻”努力学习了五年,然后花了四年时间游遍了印度所有的佛教圣迹,又回到了烂陀寺。他不再是僧侣了。戒赞大师指派他向寺僧讲经论。当时印度的思想界非常活泼,各教派互相争斗,互相攻击,斗争非常激烈。在曲女城举行的全印度大法会上,在五印度18位国王、3000多名僧侣和10万名僧侣的关注下,玄奘入座并宣传了大乘教义。按照印度的例子,如果有人打破了其中一个论点,“截舌而谢之”。结果,经过18天的辩论,没有人能反驳玄奘。此时玄奘的佛学功底其实已经超越了他的老师戒贤大师,成为全印度的巅峰。他西行求法的目标已经实现,他觉得中土僧俗都在召唤他,应该尽快回国。他拒绝了戒日王和五印大德法师的一再保留。贞观19年(会元6颓年)满载五印名声,带着大量经卷回到长安。
玄奘回国后从事的所有佛教活动都得到了唐朝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唐太宗欣赏玄奘的知识、才华、气质和举止,认为他有很大的政治潜力。因此,他曾两次说服玄奘仍然粗俗,玄奘一个接一个地礼貌地拒绝了。他对唐太宗说:“我来回十七年,行程五万里,亲身经历一百自十国,西行求法云是为了弘法传教。未来的愿望是翻译佛经。玄奘最初西行求法的目的是消除一切困难,寻求释迦牟尼佛的初衷,统一中国佛教的各种异说,从而更好地弘扬中土佛教。然而,他创立的法相只认识宗,不仅限于长安和河洛地区的传播范围,而且在传播时间上,只有几十年就完全消失了。法相唯识宗是一个直接继承印度瑜伽派理论,完全严格遵守其经典教义的宗派。这个宗派坚持把人分成五个等级,把一些众生当成天生的低贱,排除在成佛的可能性之外。这与当时在中土流行的“众生皆有佛性”的说法不符,大家都能成佛。虽然有皇帝的直接支特,由著名的唐玄奘创立,而且确实很繁荣,但新幼苗很快就枯萎了。
[img]783910[/img]
六祖惠能根本无意反对玄奘。然而,他是玄奘的另一个极端对立。虽然他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但他符合中国和土地上的人民的心,创造了一种“直接指向人民的心,看到性成佛”的实践方法。惠能在问对话时,常用俗语村言,妙语如珠,很受大众欢迎。这使得庄严、神圣、不可侵犯的佛经奥义成为一个轻松、和谐、通俗易懂的道理。从教义上讲,不仅“每个人都有佛性”,而且是犯罪累不杀人的强盗。只要他们“放下屠刀”,他们就能“立地成佛”。可以说,在宗教传播策略上,惠能将原则、灵活性、宽容性融为一炉,向苦难深远的黎民百性表现出慈悲之心。这样,惠能就会大大打开佛国的大门,只要想进去,大家都能达到目的。@ 禅宗的优势大大压倒了唐玄奘的法相宗,直到佛教各派完全统一。
历史上的大部分变化都需要“唤起人民”,这需要下层阶级的理解和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唐玄奘创立佛教门派的失败,以及“大老粗”惠能创立禅宗的繁荣,具有深远的历史原因和普遍的社会意义。
揭秘:唐玄奘[取经]成功 为什么[传教]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