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楚人卞和在楚山得到了一块美丽的玉,献给了楚王,名叫和氏璧。秦灭六国,得和氏璧,以此为主体,创造了一枚传国玉玺。这枚玉玺上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代表着王位的正统。然而,流传了几千年的传国玉玺终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知何去何从。
[img]726218[/img]
秦以前,“玺”通常是尊卑的,官印和私印都可以称为“玺”。汉蔡勇《独断》云:“印也,印也;印也,信也。秦始皇时,秦始皇下令雕刻皇印,声称只有皇印才能称为印章,作为命运的象征。作为历代帝王相传的印章,又称“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玉玺”。“传国玉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受命于天,寿永昌”八篆字,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信物。
秦始皇死后,历代帝王都以此玺为符,奉若奇珍,尊为国之重器。获得这一印章象征着它的“受命于天”,失去这一印章则表示它的“气数已尽”。如果没有这个印章,皇帝就会被嘲笑为“白版皇帝”,这似乎缺乏信心,被世界鄙视。这进一步促使后世皇帝争夺传国玉玺,导致这件宝物屡易其主。然而,在流传了1000多年之后,它神秘地消失了。几千年来,所有关于它的传说都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战国时期,赵惠文王从太监英贤处得到了和氏璧,秦昭王得知后,打算强取,后来林相如据理力争,将和氏璧“完璧归赵”。秦王嬴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破赵,得和氏璧。嬴政统治天下,称为始皇帝。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孙寿将和氏璧磨平,雕刻为玺,即传国玺。秦王政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穿过洞庭湖口。这时,风浪突然升起,龙舟将倾斜,于是始皇把印章扔进湖里,祈求神镇的波浪,传递印章第一次消失。八年后,华阴平舒道又有人把这传国玺奉上了。从此,传国玉玺随江山易主凡不下十几次,尽尝坎坷流离之苦。
[img]726219[/img]
西汉末年(公元8年),王莽专权,当时皇帝只有2岁,传国玺位于长乐宫,由元帝皇后代掌管。王莽篡位,建立新朝,派弟弟舜去索要,太后大骂:“我老死了,如兄弟,今族灭也!",将传国玺落在殿廷,玉玺被打碎,后来用黄金镶补。公元23年10月,王莽被杀,被校尉公宾收获,献给绿林军将领李松。又由李松派人送给更始帝刘云。刘云被赤眉军绑架后,传国玺落入赤眉军拥立为帝的刘盆子手中。后来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奉给东汉光武帝刘秀。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外戚何进谋杀宦官不成,反而被宦官伤害。袁绍带兵入宫杀宦官,宫中乱七八糟。汉少帝晚上离开北宫避难。他匆忙没有带传国玺,返回宫殿后也没有下落。
东汉末年,袁绍、袁术率领世界大国攻打董卓,董卓弃城逃往长安。孙坚率兵驻扎在洛阳市南宫,突然发现宫中一口井里闪着五颜六色的光芒。孙坚命令他下井探望,捞上一具女尸,脖子上戴着一个包。当他打开它时,里面有一个玉玺,这是秦始皇的传国玺。孙坚把西藏在妻子吴氏的地方,没想到他的手下告密袁绍。袁绍下令扣押孙坚的妻子,孙坚被迫无奈,只好交出玉玺。后来袁氏兄弟败在曹操手下,传国玉玺又回到汉献帝手中。
曹魏代汉,传国玺落入曹丕之手。曹丕使人在传国玺肩上刻下八个隶字“大魏受汉传国之玺”。西晋禅宗,传国玺落入司马氏手中。此后,北方陷入五胡十六国分裂动荡的局面,传国玺多次辗转反侧。晋元帝东渡,玉玺先后失落,数帝无玉玺,北人称之为“白板天子”。《南齐书·舆服志》:"乘舆传国玺,秦玺也。晋中原乱无胡,江左初无之,北方人称晋家为白板天子。冉魏求东晋军救援后,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300精骑连夜送首都建康(今南京)。因此,传国玺回到了晋朝的司马氏囊。
[img]726220[/img]
隋朝建立后,公元589年,灭陈统一全国,传国玉玺进入隋宫。公元 630年,李靖率军攻打突厥,同年,萧后与元德太子背突厥返回中原,传国玺归唐朝。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传国玺在朱温篡唐后再次遭遇厄运。后唐废帝被契丹击败,登楼自焚,玉玺也被焚烧,下落不明。传国玺经历了1500多年的风风雨雨,淹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目前,我们很难验证这枚传国玉玺是什么制造的。我们不知道它的具体形状是什么。我们只能期待它浮出水面的那一天。
探究:传国千年玉玺失踪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