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是明朝著名的太监。他曾七次去西洋传播中国文化。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这都是一个伟大的壮举,但他七次去西洋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专家学者,其中有太多的谜团。
[img]717934[/img]
据历史资料记载,郑和下西洋时有200多艘船队,各类人员加起来超过2万人。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遥远、最强大的航行。在这种情况下,明朝的海军实力是否超过了欧洲海军?直到2010年南京一座太监墓地的发现,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议。
南京发现的太监墓主叫洪宝。他们下西洋时是郑和的副手。他们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云南回族和太监。洪武年间,朱元璋派兵攻打云南。年轻的洪宝和马和一起被俘并护送回南京。马和改名为郑和,而洪宝没有改名。
[img]717935[/img]
两人成为太监后,洪宝被分配到燕王府,在燕王造反时做出了很多贡献。朱迪成为皇帝后,他被派去跟随郑和去西洋。事实上,他也是领导者之一。专家发现,洪宝墓多次被盗,有价值的物品很少,但仍有新的发现。
其中最重要的是洪保65岁时的寿藏铭。整个阴文楷书都是垂直雕刻的,详细记录了他的一生,为考古学家揭开了许多谜团。铭文中写道:他和郑和一起去了西洋,到达了拜天方(现在是麦加),带回了克尔白圣寺的照片,这不是重点。
铭文中还说,他们在航海时乘坐的“宝船”,排水量超过1000吨,第一艘“大福”巨轮,排水量达到2500吨。
[img]717936[/img]
专家们公布了铭文信息后,立即在考古界掀起了一波轩然大波。14世纪初,明朝建造的船只都是木船,排水量达到这样的水平是不可想象的。100多年后,我们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只有1000多吨船只排水量最大。
@ 由此可见,明朝的航海技术是多么先进和强大,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的后代感到骄傲,专家们在阅读了这组数据后也非常兴奋。不幸的是,铭文没有提到下西洋的原因,但也是为了找到失踪的建文皇帝。
明朝太监墓被挖掘出来 郑和下西洋谜团终将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