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天安门”在哪里,“天安门”原名“承天门” 明朝永乐年间,即1417年,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天安门广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是北京的中心,是紫禁城的南端,与天安门广场隔街相望。明代取名“承天门”,意思是“承天启运”,“受命于天”。天安门广场是一座黄瓦飞檐,三层五洞牌坊,朱漆金钉,光彩夺目。一条笔直的中央御道,穿过端门,直接穿过皇宫正门的午门。
[img]712275[/img]
据史书记载,天安门广场的设计师是江苏省吴县人快祥。当时,明成祖朱迪从金陵(现在南京)北迁时,他召集全国各地的工匠到北京继续建设土木工程。明成祖的随行人员快祥负责这个项目,因为他以前参与过宫殿的建筑设计。快祥的设计水非中之高,被任命为重大项目的设计师。北京接到的第一项任务是宫廷正门的承天门。
承天门的竣工期是1421年,整个建筑完工。当时城市建筑的规模比现在小,但是到现在为止外观没有区别。承天门建成后,连片鼓掌。文武官员都称赞他们。皇帝也很高兴,并说快祥 "快鲁班"。
为什么“承天门”要改名?
“承天门”改为“天安门”的时间是在天顺元年间,也就是1457-1464年,承天门被雷击起火,烧毁了整座城市建筑。后来,工部尚书白圭于1465年主持重建。然而,1644年,即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占领首都,承天门再次被摧毁。直到1651年,顺治八年,才进行大规模修复,正式更名为“天安门广场”。
揭秘:你对[天安门广场]的秘密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