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天安门广场之前叫什么,
明时,“天安门”不叫天安门,而叫“承天门”,寓意“承天启运,受命于天”,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受命于天。
一开始,“承天门”是一座黄瓦飞檐三层的五座木牌坊。天顺元年,承天门因雷击起火被烧毁。成化第一年,明宪宗朱见深下令重建“承天门”。重建后,承天门由原来的东西宽5间,南北深3间,宽9间,深5间。在形式上,它也由原来的拱门改造成宫殿式,由平台和城市建筑组成。这次重建基本上奠定了今天“天安门”的形式。
[img]601669[/img]
此后,“承天门”经过几次破坏、建造和破坏,直到清顺治八年。“承天门”再次重建后,改名为“天安门”,寓意“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从那以后,“天安门”开始被命名。
明清时期的“天安门”是皇帝颁发圣旨的地方,这里颁发的圣旨叫“金凤圣旨”。
当时,在国家庆典、新皇帝即位、皇帝结婚、皇后登记等重大仪式上,皇帝必须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圣旨”仪式,才能向全国各地颁发。
《日下旧闻考》记载:“大庆、秦恩、门楼宣诏书,由堆口中间,承云,设金凤衔而下”。明清时期,当有重要的诏书要颁布时,朝廷将首先在“天安门”大厅前中央设立一个宣诏台。然后,礼部尚书会在太和殿接皇帝的诏书,盖上皇家宝藏,把诏书放在云盘里,然后拿出太和门,放在抬龙亭里,然后下午出门,登上天安门城楼。
[img]601670[/img]
之后,礼部尚书会将诏书恭放在宣诏台上,然后宣诏官宣读诏书内容。宣读时,天安门城下的文武百官会按等级排列在金水桥南侧,跪在北面恭听圣旨。宣诏官宣读后,他会把皇帝的诏书放在一只木雕金凤的嘴里,然后用黄绒绳把它放在天安门广场城下。这时,城下的礼部官员会跪下,然后拿着云盘接下诏书,然后恭敬地把它放在龙亭上,然后抬到礼部衙门。之后,礼部官员将黄纸抄写并分发给世界各地。
除上述重大仪式可启用“天安门广场”外,“天安门广场”只能在将军出征时祭旗、皇家驾驶时祭路、刑事部秋审、金殿传播时启用。此外,任何仪式都不会启用。当然,每年祭天、祭地、祭谷时,皇帝都会从天安门广场进出。需要注意的是,除了皇帝,其他人都不能从天安门广场经过。
[img]601671[/img]
从上面可以看出,“天安门广场”在明清时期具有突出的政治地位。它是明清皇帝用来展示皇权威严和至高无上的地方。
从上面可以看出,明朝将修建“天安门广场”(承天门广场),主要目的是举行重大仪式的颁诏仪式,同时也是为了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
明朝天安门广场叫承天门 后来是怎么变成天安门广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