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文字稚圭,西汉后期人,生卒年未知,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而闻名,祖籍东海郡丞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鲁城镇匡王村),“早年学习时迁居邹邑(今邹城市)羊下村”(据朱承命修《邹县志》)。
[img]708232[/img]
后来熟悉了经史,“射策甲科”,做了平原县文学。后来元帝即位,外戚史高和大儒萧望之发生矛盾,就用建议聘请匡衡,后来推荐给皇帝。元帝天性懦弱,但热爱儒学,重视儒学。匡衡做了郎中,升职为博士兼任。汉元帝在位三年后,建昭被任命为宰相,曾任极人臣。
在担任总理期间,他更关心民进的痛苦,并受到官员和人民的一致赞扬。此时,汉元帝逐渐重视宦官石秀,石秀控制政府,疏远了汉元帝与大臣的关系。匡衡多次疏散,希望汉元帝能清除宦官的力量,但没有得到他想要的。
[img]708233[/img]
然而,汉元帝仍然非常重视匡衡。后来,他被封为乐安侯。他的儿子匡昌也被任命为越骑队队长。也许匡衡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匡昌有一天喝得太多了,然后杀了都城的一个人,被官员抓住了。杀人本该偿命,匡衡却希望积极营救,赦免儿子的过错。但此时又有人发现,他被封侯后,多占附近民田400亩,作为自己的封侯之地。两件事一起爆发,官员们弹劾匡衡。最后,匡衡被撤职,他的头衔和封地被剥夺,并被贬为平民。
看匡衡一生,留下了人生的“怪圈”:贫穷而努力,努力而出名,有名而忘形,忘形而出名。这个震耳欲聋的历史警钟应该唤起我们自己的沉思和警惕,提醒我们要有自尊和自律。
[img]708234' />
匡衡长大后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