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是一个很早就与中原作为敌人的国家。他们生活在今天西伯利亚的寒冷地区。司马迁认为它是“夏后的苗族,也叫淳维”。夏后氏,就是大禹。大禹的后代。假如这么说,也是龙的子孙,炎黄传人。还有一种说法是夏桀的后代,说夏桀的儿子叫米粥(也就是匈奴,别称)。这个不孝的儿子和他父亲的妾私通,被夏桀发现后逃到西伯利亚,成为匈奴的祖先。西伯利亚是一个寒冷的地方,不利于生存。匈奴人几千年来一直在与中原争夺生存权,这对中原的国家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
[img]708562[/img]
匈奴
战国时期以来,对匈奴的战争开始了。秦朝的蒙田被誉为“中国第一勇士”,曾率兵30万北击匈奴,使匈奴不敢南下牧马。世界著名的长城是蒙田为了防御匈奴而建造的。然而,蒙田并没有根除匈奴的攻击。他活着,匈奴只怕蒙田;他死了,匈奴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肆意入侵中原。英雄如汉高祖刘邦,强将如云。他带领30万军队与匈奴作战。他还遇到了“白登之围”,几乎要了他的命。最后,他不得不请客送礼,采取了温柔的和亲政策,屈辱地维护了大汉帝国。即使是强大的吕后,也被匈奴羞辱了,如果不是因为年老的衰落,也会成为匈奴的妾。
汉朝反击匈奴,通过汉高祖、汉惠帝(吕后)、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五代帝王的“卧薪尝胆”。武帝时,一代英雄诞生了,他就是伟大的英雄卫青。要说这个卫青,其实不应该叫卫青,而应该叫郑青。他是个“私生子”,亲生父亲叫郑季,是个县官。亲生母亲叫魏杰。是旧时的名字,意思是“老夫人”。以卫青为名的父亲姓卫,他的母亲自然被称为卫老夫人。卫老夫人不守妇道,已经是四个孩子的母亲了,还与人私通怀孕,生下了卫青。
卫老夫人和丈夫卫公共生了一子三女:卫长君、卫君茹、卫少儿、卫子夫,卫青和这四个是同母异父。卫老夫人小时候家境贫寒,就把卫青送到亲生父亲郑季养活。没想到这个郑季和他自己的孩子,都不把卫青当亲戚。郑季让卫青去放羊,卫青同父异母的哥们把卫青当奴隶畜生虐待。魏青别无选择,只能回到母亲身边,成为平阳公主的骑奴。身份低劣到家奴的程度。
卫青命运的变化始于他同母异父的妹妹卫子夫受到汉武帝的青睐。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魏子夫后来怀孕了,被汉武帝的妻子陈皇后憎恨,试图伤害她的弟弟魏青。然而,汉武帝不再宠爱曾经有过“金屋藏娇”誓言的陈皇后。最后,陈皇后不但没能加害卫子夫的兄弟姐妹,反而“迷惑巫祝”的罪名被废墟。卫青因祸得福,更受汉武帝信任。被任命为建章监、侍中、太中医生、骑马将军、司马将军,承担起远征匈奴的重任。
另一位与卫青同时被命令远征匈奴的将军,名叫霍去病,是卫青的侄子。说起霍去病,和卫青可以说是“同病相怜”,也是“私生子”。他的母亲是魏青同父异母的二姐魏少儿。她的亲生父亲,名叫霍仲茹,是平阳县的一名小官员。她不敢承认自己和魏少儿有私。霍去病少的时候,她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是谁。魏少儿后来嫁给了西汉开国功臣陈平的曾孙陈掌。霍去病和魏青一样,魏子夫的关系也被汉武帝重用。他17岁时被任命为姚校尉,19岁时被提升为将军。叔侄二人后因军功同为大司马,显赫一时。
卫青和霍去病虽然因为婚姻关系上位,但最终权倾天下却是军功。匈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骑将军卫青、骑将军公孙敖、轻车将军公孙贺、骁骑将军李光各同时出兵。只有卫青在龙城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另外三条路失败了,一路失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其实龙城大捷是卫青的大捷,与李广无关。龙城之战是汉初以来对匈奴的第一次胜利,意义重大。随后,卫青率领汉军主力七战七捷,远征漠北,不尝一败,是真正的常胜将军。
[img]708563' />
匈奴
霍去病是讨伐匈奴的另一支生力军。17岁时,他随卫青远征漠南,斩获首俘,2028名敌人,其中包括相国和当户官员,斩获祖父辈籍若侯产,俘获单身叔叔罗阿比,勇敢夺冠;19岁时,他带领士兵两次攻占河西浑邪王和休屠王部,歼灭了4万多名敌人。5名匈奴国王和王母被俘,120多名单身汉、王子、相国和将军被俘;22岁时,他带领军队北进2000多英里,穿过侯山,穿过弓鹿河,与匈奴左贤王部作战,歼灭7040名敌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名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封杀狼居胥。使“匈奴远逃,漠南无王庭”,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藏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色。”
强大的匈奴被两个“私生子”将军打败。汉武帝曾为霍去病建造过一座豪华的府第,霍去病绝对拒绝入住,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与陈汤的“犯强汉,虽远必杀”同样成为汉人豪言经典。卫青和霍去病,战斗勇敢,但性格不同。卫青优雅大方,霍去病有仇必报。李广的儿子李敢,把父亲的自杀归咎于卫青不重用,曾暗杀卫青,罪当夷族。对此事,卫青大度隐忍不报,霍去病却找机会射杀李敢。他们都是军人,处理方式不同,但都赢得了自己的美誉。
至于匈奴,在被魏青和霍去病击败后,他们终于领导了大汉的铁拳。魏青和霍去病激起了汉人抗匈的雄风。他们之后,匈奴一度退出漠南,撤回漠北。随着与汉将的几次失败,一些人慢慢汉化,一些人远离中亚。匈奴作为一个民族的名字,消失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
司马迁为何认为匈奴是[夏后氏苗裔也,名淳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