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7世纪到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中国热”。他们崇拜中国,认为清朝统治者以孔孟之道治国,充满善良,而普通人则诚实礼貌。整个国家就像一个大家庭,伏尔泰甚至说中国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广阔、最富有的国家。欧洲向清政府派遣使团,英国人马戛尔尼在此背景下来到中国。
1792年9月,英国以贺乾隆80岁生日的名义向清政府派遣使团。马戛尔尼是使团的代表。由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交通和贸易受到限制和禁止,广州只有一个港口对外开放。马戛尔尼一行上下管理后,1793年8月允许沿海北行抵达天津。英国使团阵容庞大,乘坐64艘炮舰。还有两艘由英国东印度公司提供的船只携带600多箱礼品,包括英国最先进的产品,如蒸汽机、绵纺机和迫击炮。
[img]703475' />
英国使团抵达北京后,礼仪问题几乎分散,清朝礼仪官员要求他们看到乾隆皇帝必须跪下,但马加尔尼感到羞辱,坚决不同意,中国对中国文明的尊重立即消失,经过两次谈判,双方最终达成协议,他们不能磕头,但必须单膝跪下,乾隆皇帝同意见他们,在承德避暑胜地。
英国代表团向乾隆皇帝提出了七项要求,包括开放商业港口、设立大使馆、允许传教等,但都被乾隆皇帝以无先例为由拒绝。他认为清朝是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它不需要与外国人贸易。他还说,外国人渴望中国的财产,这样他们将来就不用来看了,清政府每年都会给他们丰富的物品,最后给他们三艘船装满不满的物品,并把它们送走。
[img]703476[/img]
马加尔尼和其他人没有立即回到北京,而是四处旅行。他们目睹了清朝人民的痛苦,并将他们的行程总结为:“他们来的时候像乞丐,留下的时候像囚犯,离开的时候像小偷。”回到中国后,他们还总结道:“清政府是一个专制帝国,人们生活在暴政之下,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宏伟的废墟。”马加尔尼的中国之行完全改变了他以前对中国的理解,认为乾隆的繁荣只是一种错觉。
在中国热]期间,英国人来到中国,发现乾隆的繁荣只是一种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