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性“以肥胖为美”的说法,相传已久,传播广泛。经过一番研究,断言唐朝人的审美确实以肥胖为美,并指出了唐朝人以肥胖为美的几个原因:唐朝经济繁荣,人们有条件吃、穿、暖,保持健康丰满的体格;唐朝文化开放,兼容包容,心胸宽广,体重肥胖;唐朝皇室的鲜卑血统使他们天生热爱身体强壮的女性。。。他们头脑清醒,言之凿凿。事实上,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
[img]703293' />
“簪花仕女”身材苗条
人们认为唐代女性以胖为美,主要是基于杨贵妃的体态、唐代宫廷画和仕女画中的女性形象。事实上,只要你仔细看看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战车图》和周芳的《发夹仕女图》,不难发现画中的宫女和仕女根本不肥胖。《步战图》中的九个宫女,围绕着李世民缓缓而行,包括举起战车、打伞盖、举起扇子的人。看上去都有一把子力气,绝不是病态美女的弱势。但是,看看他们的身材,真的很瘦。《簪花仕女图》中的女性身份高贵,年龄稍大,身材略显丰满,但站立姿势均优雅,轻盈如春风拂柳。毫无疑问,他们的身材可以用“苗条”这个词来形容。
杨贵妃并非因胖而受宠
文献中有体胖怕热的记载于杨贵妃。比如《开元天宝遗事》说她“素有身体,到夏苦热”。然而,杨贵妃的“素有身体”,却从未达到今天人们所说的肥胖程度。最多只是一点肌肉,也就是《杨太真外传》中所说的“微肌也”。一个擅长舞蹈的人(《霓虹羽衣舞》是她的代表作),平时身体锻炼是必不可少的,有点肌肉是正常的。杨贵妃对热的恐惧不是她肥胖,而是她的体质。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贵妃常于凌晨独自去后花园吮吸花露,滋润咽喉。为了润肺,杨贵妃夏天每天都要在嘴里放一块清凉的玉鱼。
没有历史文献记载可以表明,杨贵妃受到唐明皇的青睐,是她的肥胖或丰满。事实上,唐明皇并不欣赏杨贵妃的肌肉。在《杨太真外传》中,有一次唐明皇在百花院便堂看《汉成帝内传》,杨贵妃看完后,问他读什么书。唐明皇笑着说:“别问。知道你会感到不舒服。杨贵妃抢过书,看到书上写着:“汉成帝得飞燕,身轻欲不胜风。恐其飘珠,皇帝为造水晶盘,让宫人掌之歌舞……”这时唐明皇开玩笑说:“你比她更能忍受风吹。杨贵妃不服,自信地说,他的《霓虹羽衣舞》超过了赵飞燕。
在李白崇拜翰林期间,他写了三首《清平调词》,歌颂了杨贵妃的美丽和当时的宫廷生活。其中,第二首专门描述了杨贵妃的美丽。这首诗说:一朵红色的露水凝香,云雨巫山浪费断肠。汉宫里谁得像?可怜的飞燕依靠新妆。
在诗中,杨贵妃被比作牡丹和赵飞燕。如果杨贵妃真的是一个肥胖的人,可以和赵飞燕形成肥瘦的鲜明对比,那么这种对比就是嘲讽和不服从。很有可能杨贵妃本人也很欣赏赵飞燕,愿意别人把自己比作赵飞燕。据说杨贵妃有“胖丫鬟”的绰号,很可能是嫉妒恨她的人(比如梅妃)对她的诅咒。由此可见,当时人们从不以肥胖为美。
[img]703294' />
“环肥燕瘦”始于苏东坡
“环肥燕瘦”的说法始于宋代文豪苏东坡。苏东坡《孙新老求墨妙亭诗》有两句话:“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恨!“苏东坡以杨贵妃和赵飞燕为典型的肥瘦美有三个可能的原因:第一,东坡先生很胖,欣赏所有肥胖的东西,包括书法和身材,拉出杨贵妃作为友军,以增强立面;第二,东坡先生效法陶渊明。他读得好,不太懂。他误以为杨贵妃是个胖女孩;第三,东坡先生故意开玩笑篡改典故。当他被录取时,他敢编造古代圣人的话,冤枉杨贵妃自然不在话下。苏东坡文名显赫,影响深远,“环肥燕瘦”成为家喻户晓的“历史知识”。
可以肯定的是,唐代人的美女标准也是苗条的。《次柳氏旧闻》、《唐语林》等文献记载,唐明皇的儿子苏宗李亨还是王子的时候,被李林甫陷害,处境危险。他太担心了,他不得不白头发,远离所有的音色娱乐,过着非常悲惨的生活。唐明皇得知后,让高力士派京兆尹(首都长安市长),“选人间女子细长白人五人,将给王子”。可见玄宗时代的选美标准和今天一样:身材苗条,身材高挑,皮肤白皙。
诗僧贯休的两首诗也能证明唐人不以肥胖为美:不要学鸡狗肥(《白雪歌》)。也就是说,人无论贵贱,都不应该发展成肥胖的样子。换句话说,在唐代人的荣耻观念中,有一个是“以苗条为荣,以肥胖为耻”。可见唐代人不仅不以肥胖为美,而且极度讨厌肥胖。
唐代人不以肥胖为美,也可以从唐诗中“细腰”、“苗条”等词语的使用得到了有力的证实。唐诗中,“细腰”、用来形容美女的“苗条”。
唐朝人真的以胖为美吗?苏东坡又灌水了。唐朝最喜欢的是纤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