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专家被刘备“三顾茅庐”邀请出山,实现了三分天下的战略。晚年,他多次北伐,与司马懿作战。后来,他死在军队里,成为“奉献,死后”的典范。
诸葛孔明的名字响彻天下,“孔明”二字与诸葛相伴,也成了“聪明睿智”的代名词。
但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三国时期还有一个叫孔明的人。
巧合的是,孔明的所作所为与诸葛孔明发生了严重冲突。可以说,如果没有后面的孔明,诸葛孔明可能会逆天!
[img]702462[/img]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后面的孔明是谁?
一
三国时期有两个孔明,一个是诸葛亮,字孔明,54岁去世;另一个是胡昭,字孔明,88岁。他们也出生在竞争的时代,但他们的生活是不同的。诸葛亮于公元234年在伐魏前线去世。
关于他的死有三个完全不同的记录。晋王沈写的《魏书》说:诸葛亮无法与司马懿竞争,他在逃跑的路上担心死亡。王沈是晋朝的官员。为了奉承司马皇帝,他可能会说一些不符合历史真相的话(不可信)
二
陈寿在《三国志》中表示,诸葛亮在渭南前线与司马懿共度100天,过度劳累,生病死亡。临终前,他精心安排了蜀军的安全撤退。蜀军退役后,司马懿观察了营地,每天:“世界奇才”(客观)
三
根据《三国演义》,司马懿坚持不战。诸葛亮要求人们送一套女装。他想用羞辱的方式激励他。司马懿问诸葛公的日常生活怎么样?你能吃多少米?使者说:我每天吃得很少,但我处理的事情很重。司马懿笑着说:诸葛孔明吃得很少,但工作也不少。他能活很长时间吗(更客观)
[img]702463' />
四
诸葛亮“致力于死亡”的精神值得称赞,但这种安排所取代的风格是不可取的。把握大事小事,忙得晚睡早起,累得汗流浃背,吃不甘,睡不安。总是担心别人做不好事,一切都要亲自管理。他们的下属没有机会锻炼,这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只有这样,蜀中才会没有将军,廖才会成为先锋。
五
三国中还有一个孔明,据《三国志·胡昭传》记载,胡昭,字孔明,河南许昌人。太祖(曹操)曾经招他入朝当官。胡昭说:我是山野村民,没有治军的天赋。请允许我离开。太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抱负,不能勉强。”
六
胡昭喜欢读书,经常读《史记》等古籍和一些史料,无论是在家还是在田里休息,只要有空,就读书,把读经作为一种自娱自乐的方式。阅读使人聪明开放,即使有麻烦,也会消失。
[img]702464' />
七
胡孔明在农村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空气清新,环境安静。他喜欢劳动,耕地,承受水和粪便。长期的劳动训练,自然风雨阳光的洗礼,移动了他的肌肉和骨骼,对他仍然能保持健康的身体起着重要的作用。
八
胡孔明之所以能长寿,是因为他练字冥想。书法是一种手脑并用的劳动。胡孔明从小就喜欢书法。他把练字作为一种高尚的艺术享受。
练习书法时,要用手、手腕、肘部和手臂将力量集中在笔端,呼吸合作。就像打太极拳一样,它可以平衡大脑的兴奋,调节内脏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在军阀称霸、世界混乱的时代,胡孔明可以活到88岁,可以说是一位长寿的老人。
恐怕很多人不知道三国时期其实有两个孔明。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