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中国非常支持沿海地区的贸易活动,这也诞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清朝遵循明朝的政策,康熙曾放开海禁,允许各国做生意。然而,后来的取消也为后代皇帝的闭关和锁定奠定了基础。
明朝的海上贸易始于郑和。
在朱迪时期,为了找到消失的侄子朱云文,郑和安排带领200多艘海船和2.7万多人前往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参观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印度洋。他到达了30多个国家,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格拉、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和木骨都束。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最大的船只(240多艘船)、与欧洲国家相比,海员最多、时间最长的海上航行时间早了半个多世纪,是明朝强势的直接体现。郑和的航行远远超过近一个世纪后葡萄牙、西班牙和其他国家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和达伽玛。他可以被称为“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是唯一的东方人,比马汉早500年提出了海权论[9]
,更有说郑和第一次发现美洲、澳大利亚和南极洲。
[img]702436' />
郑和的海上贸易远扬中华国威,许多国家也经常来中国进行海上贸易。
明朝的海上贸易一直持续到清初。
清朝刚成立时,一开始并不禁海。但满族人一直不自信,担心南明政权还有残余势力,从海上卷土重来,
,六月,顺治十二年(1655年)下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重典”。
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乱。解放台湾省后,国力非常强,决定放开海禁。福建、广东、江苏、浙江四海关在23-25年设立,分别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康熙年间的开海是一个全方位的开海,不仅东西两洋,而且日本一直禁止的贸易也在开放范围内,比明代隆庆年间开始的局部开海要大得多。
如果康熙继续开放,也许中国不会闭关锁国,落后挨打。然而,康熙后来开始海禁。
[img]702437[/img]
康熙放开海禁仅30多年, 全面开海政策开始收缩。
为什么?康熙主要考虑海寇活动较多,担心西方先进技术传入中国。一旦汉人学会了这些技术,就会危及满族人的统治。
康熙55年(1716年)10月25日,康熙召见大臣,提出禁海问题。第二年,规定制定并正式实施禁海,即南洋禁海令。
虽然南洋禁海不是全面禁海,但无疑是对不断发展的中国民间对外贸易力量的严重打击。到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在大臣们的反复演奏下,同意废除南洋禁海令,担心闽粤地区因外国禁海造成的海患。然后,粤、闽、江、浙四口港开通。“但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高宗下令关闭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广州。对于中国商船的海外贸易,也有许多禁令,这通常被称为闭关政策”,闭关政策更加严格,直到鸦片战争爆发,不合理的政策成为矛盾的焦点,放弃了明末以来形成的传统主动海防理念,抑制了中国的海洋贸易,抑制了国内工商业的发展。
如果康熙继续开放,也许中国不会关闭锁国,落后被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