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699877[/img]
在《锦绣未央》中,鲜卑拓跋氏
有史学家称隋唐为中国的第二帝国。杨建隋于公元581年跨江灭陈,统治世界。后来被唐朝取代。经过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等几代人的辛勤劳动,他们终于创造了四夷来朝、八方宾服的盛唐。然而,有趣的是,隋朝的统一和李唐的盛世都得益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一系列有效改革。
[img]699878' />
拓跋珪塑像
这个北方蛮族是鲜卑拓跋氏族。这个国家的起源尚不确定。魏晋时期逐渐壮大。经过几次动荡,国内杰出领导人拓跋贵最终逐渐统一了北方,并于公元386年成立,被称为“魏”。历史上被称为“北魏”或“拓跋魏”。北魏共有十二帝,连续148年,直到公元534分裂为东西魏。那么,如果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为中世纪的统一奠定基础呢?
这应该从东汉的土地制度开始。东汉的田庄制度导致了土地合并的不断出现。人们已经成为地主阶级的附庸。地主阶级趁机崛起,越来越大,使得中央政府缺乏对当地人口和土地的控制,无法有效集中调动人力物力。因此,无论是财政、税收还是征兵,都很困难,不得不依靠地主阶级。最后,强者永远是强者,地主阶级致力于政治。例如,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就是其典型案例,最终,地主士人化身为军阀,导致“以天子为诸侯”现象的出现。
晋统一天下后,连遭“八王之乱”、“五乱华”,北方汉族统治阶级“”,偏安江左,但与江南本土士族发生冲突。东晋皇权依靠门阀大族的势力,不得不迁就和容忍,导致孙恩、卢循的暴乱。而且门阀大族的势力足以威胁皇权,地方刺史自重,东晋皇帝被三天两头赶出首都。究其原因,一是贵族势力过大,二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缺乏控制。
[img]699879' />
北魏冯太后是李未央的历史原型
然而,北方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却有所不同。拓跋贵建立北魏以来,双方都压制了鲜卑贵族和当地汉族士绅。后来,实际掌权人冯太后是一位古老的女政治家,女英雄,堪比武则天。公元485年,她发布了均田令,这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继承了后人隋唐。其政策为国家所有土地,个人只有使用权,男丁15岁44亩,女性减半。这与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点相似。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她颁布了“三长制”,即以汉族什伍里甲组织的形式,重建北魏地方基层机构,规定五个是邻居,五个是一里,五个是一个党,邻居、里面和党都有一个长度,这是三个长度。它由当地能够工作、守法、有美德和希望的人负责检查户口、催促服役、管理生产和维护公共安全。“均田制度”和“三长制度”有以下好处:使失去土地的农民回到土地上,流亡的无居者和房客也摆脱了束缚,成为政府编户,从而增加了国家控制的劳动人口和税收对象,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北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地方基层组织,不仅方便了阴附户口的检查,而且确定了课堂征税的统一标准,防止那些试图逃避服役者利用漏洞,削弱了地方强大的经济实力,增强了国家实力,提高了中央政府的权威。拥有对土地和人口的控制权,使国家能够轻松调动战争中使用的人力物力。
[img]699880' />
元淳实际上是拓跋淳
更有意思的是,冯太后在王子拓跋宏身上付出了无限的努力。拓跋宏在公元489年冯太后去世后就位,历史上被称为“魏孝文帝”。他实施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将姓氏“拓跋”改为汉姓“元”,自称元宏。李沁在热播电视剧《楚乔传》中饰演的公主元淳,本命应该叫拓跋淳!虽然北魏后来分为东魏和西魏,后来进化为北周和北齐,但北方人口、财富和社会基层管理体系已经形成,北魏实际统治者玉文泰是基于均田制度,基于关龙、东魏、侵蚀南梁,为关龙政权和隋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隋唐两代也继承了鲜卑拓跋氏政权设计的“均田制”和“府兵制”。
由此可见,拓跋鲜卑氏族在中国中世纪的统一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杨坚的“开元之治”和后来的盛唐都得益于此。
以历史为镜子,我们可以知道变化。通过这样的历史,我们可以总结出这两个结论。欢迎讨论:从一个国家到一个组织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是在基层建立合理高效的组织形式,促进基层人力物力的发展和集中。在完善基层组织后,高级管理人员应记住防止中层钻孔,架空高层管理人员,必须建立高级管理人员直接管理基层的高效垂直管理机制,促进高级管理人员和物质资源的有效调动。
隋朝统一,李唐盛世感谢北方蛮族,这个民族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