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00年前,梁启超就在《郑和传》中感叹“郑和之后,没有第二个郑和”。事实上,为什么郑和的“七下西洋”没有继承者?这一切都是明朝皇帝朱迪制造的政治泡沫。从他的动机和效果来看,他注定要去西洋只是昙花一现。
[img]698113' />
@ 谈谈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动机。众所周知,朱棣的皇帝宝座是从侄子朱允炆那里硬生生夺来的,完全是谋反篡位,大逆不道。正是这种罪恶心态导致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改变自己的形象,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法的人。他清楚地知道建文帝已经逃到了海外,但他还是找到了两具尸体,说它们是他和皇后的。他不仅埋葬了他,还虚伪地说,他是效法的历史先例。为了帮助建文帝,他不得不篡位。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消灭建文帝的政治力量,朱迪除了大开杀戒外,还恢复了明太祖明令废用的锦衣卫和镇抚司狱。后来,他成立了一家特务机构东厂,实施国家恐怖主义,这让整个国家一度恐慌。
[img]698114' />
这还没有结束。在朱迪心中,只要他没有亲眼看到建文帝的尸体,他就有一天睡不好觉,所以他有派郑和去西洋找建文帝的想法。当然,下西洋还有另一个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宣传国威,说明建文帝已经是“流水落花春去”了。他是中国的天子。他希望海外国家尽快向他致敬。
[img]698115[/img]
明初休养后,到了永乐年间,明朝的国力相对较强,但其财政状况并不理想。据史料记载,明朝生产的白银约3000万两,但分配给郑和下西洋的白银约700万两。这对明朝来说是多么沉重的财政负担啊!但在高压政治下,谁敢对永乐皇帝说一句话呢?
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政治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