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过去比现在冷得多。
那时,一年中有近150天是寒冷的冬天。
[img]697281' />
清朝皇帝通常在西郊的花园里度过夏天,在紫禁城度过冬天。
那么紫禁城有哪些御寒措施呢?
01
第一道防线-宫墙
紫禁城的建筑通常以庭院为单位。每个庭院都有一堵单独的墙。这堵又一堵的墙不仅可以用来防火,还可以抵御冬天的寒风。
@ 紫禁城的大部分宫殿都是朝北朝南的,这种设计本身就有利于依靠自然日照取暖。
此外,大多数宫殿都有厚厚的墙壁和屋顶,这也能起到更好的保暖作用。
[img]697282' />
02
早期地暖-火炕和暖阁
故宫大多有火炕,炕下有火道,其结构与北方农村的火炕相似。
此外,宫殿内暖阁的地面也可以加热,这是早期的地暖。
[img]697283' />
炉坑内设有炉膛,与殿内烟道相连。负责司炉的太监蹲在这里点燃柴炭。殿内循环的烟道会产生热流,加热地面,殿内温度会慢慢升高,达到御寒的目的。
昆宁宫东暖阁仍保留着这种设施。
到目前为止,殿前的炉坑上覆盖着包裹着铁板的木盖。
03
精致的“暖器”——熏笼和手炉
在紫禁城的宫殿里,冬天会陈设火炉取暖,叫薰笼。薰笼的制作非常精美,分为盆和笼两部分。
大薰笼重达数百斤,高度超过1米,或3足,或4足,有的是青铜镀金,有的是捏丝珐琅,非常豪华。
如今,当时陈设的薰笼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都能看到。
[img]697284[/img]
除了大薰笼,还有一个小火炉,可以随意提升。脚下暖脚的叫脚炉,用来暖手的叫手炉。它们的制作更加精致。
当然,这种小火炉只能由皇帝、后妃和妃子使用。
手炉通常放在炕上或炕桌上。手炉上端有提梁。根据主人的意愿,太监或宫女可以随时移动到合适的地方。
04
好炉配好炭-红罗炭-红罗炭
紫禁城火炉中燃烧的木炭是最好的“红罗炭”。
涿州、通州、蓟州、易州、顺天府所辖的宛平、大兴等县用硬实木烧制这种炭。
炭制成后,运至红罗厂(今西安门外),按尺寸锯切,装入涂有红土的小圆荆筐中,再送入宫内使用,称为“红罗炭”。
[img]697285' />
紫禁城有大量的房屋和人口;在漫长的冬天,木炭的数量相当可观。清朝乾隆年间,宫殿按比例供应木炭。日常供应标准为:皇太后,120公斤;皇后,110公斤;贵妃,90公斤;贵妃,75公斤;公主,30公斤;王子,20公斤;孙子,10公斤。
05
冬装很重要
皇帝也不例外,冬天自然要换上保暖效果更好的衣服。
冬夏两季在服装装饰上差别不大,主要在材质上有所不同。
冬季龙袍由黑狐皮制成,海龙、紫貂滚边,保暖效果突出。
帽冠由熏貂和黑狐皮制成。
[img]697286' />
06
舌尖上的温暖-火锅
紫禁城的火锅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锅、炉支架、炉圈、炉盘和酒精碗组成的组合。它可以同时煮食物,也可以单独用锅加热食物。
二是锅里带炉,炉里烧炭火,把水烧开煮食物,类似于我们今天吃的火锅。
[img]697287' />
火锅是清代著名的宫廷菜,涮菜也很丰富,主要是羊肉、鹿肉、狗肉。
据档案记载,乾隆皇帝曾在乾清宫宴宗室举行530桌宫廷火锅宴。
清朝皇帝是怎么过冬的,地暖,暖炉,火锅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