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妇女和儿童都知道,这要归功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经过大力的描述和宣传,这个故事已经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心中,传播了永恒而不朽。在阅读了《三国演义》的历史记录后,我们会发现历史记录与《三国演义》中的描述仍然非常不同,但《草船借箭》有这个问题,但不是诸葛亮所做的,而是孙权急于逃跑!
[img]696141' />
首先,让我们谈谈《三国演义》中的记载:刘备与孙权结盟后,周瑜故意找茬,因为他嫉妒诸葛亮的才华。他要求诸葛亮在十天内赶上10万支箭。然而,诸葛亮只需要三天时间就愿意下达军令,如果他不能完成任务,他将受到惩罚。周瑜认为,三天内不可能造出10万支箭,只是利用这个机会去除诸葛亮。诸葛亮也不慌不忙。第三天四更,他叫鲁肃上船,和他一起去拿箭。那天,河上雾蒙蒙,对面没有人。诸葛亮命令士兵们鼓鼓呐喊。曹军找不到虚实。如果他害怕欺诈,他会派6000名弓箭手从旱寨向河里放箭。雨点般的箭射在草人身上。雾即将散去,诸葛亮的命船迅速回来。这时候曹操追也来不及了。这时,船两边的草靶上挤满了箭,每艘船至少有500或6000艘,总共有20艘船,总数远远超过10万艘。
[img]696142[/img]
《三国演义》中对草船借箭的描述是赤壁战役中最经典的故事之一,也凸显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但历史并非如此:据《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十八年正月,曹公进攻,权力和拒绝。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裴松之注“魏略说:权乘大船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起其船,船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侧受箭,箭均平,甚还。”
这就是“草船借箭”的起源,发生在213年正月孙曹之战的相持阶段,主人公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这件事发生在建安18年,即公元213年。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建安13年,即公元208年。此时赤壁之战已经过去了五年。孙权的目的只是看曹英的部署,但曹操没有脸,弓箭射击,没想到船体会有这么多箭,让船倾覆,幸运的是,孙权急于让船立即转身,让船的另一边也射出箭,这让船没有慢慢离开。
[img]696143' />
说真正的草船借箭是无意中插入柳苗,孙权的目的不是借箭,派不是草船,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评论“三国演义”说:“诸葛多智慧近恶魔”,别人的行为在诸葛亮头上,“近恶魔”并不奇怪。在罗贯中的草船借箭描述之后,它已经成为诸葛亮足智多谋形象的垫脚石。也严重黑了周瑜!
草船借箭]赤壁之战没有发生吗?诸葛亮还没有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