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典故。这个典故主要讲述了赵国使臣林相如何不辜负使命的故事。作为一个典故,这个故事非常成功。然而,作为一个历史事件,这是秦国对赵国的外交考验,甚至为赵国挖了一个大坑。赵国名义上赢了,但实际上秦国看透了他所有的家庭背景。
[img]694345[/img]
第一,交换和氏璧其实是外交测试
战国中期,秦国和齐国是两个大国,形成了东西对峙的局面。燕国、魏国和韩国还是一样的。经过几次大败,楚国的国力大幅下降。至于赵国,经过一轮改革,很有可能被称为后起之秀。秦国利用齐国的战略失误,与赵魏、韩燕等国合作,打残齐国。随后,齐国虽然再次复国,但国力却大不如以前。齐不再是秦的主要威胁,而是赵成了秦最大的威胁。赵魏韩三家一体,现在赵国成了秦国东出路上唯一的障碍。秦昭襄王嬴姬为了找出赵国的虚实,表示愿意用15座城交归还赵惠文王手中的和氏璧。傻瓜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自从商鞅把秦国变成虎狼之国以来,秦国从未告诉过东方六国最起码的仁义道德。
[img]694346' />
最好的证明就是把楚怀王忽悠到秦国,赵国也没那么容易忽悠。秦国此举的目的无非是了解赵国的虚实,看赵国是否有信心与秦国作斗争。假如赵国同意交换,那就证明赵国缺乏信心,这已经看出了端倪。若赵国直接拒绝秦国,则证明赵国底雄厚,准备与秦国作战。当秦国的公文提交给赵国时,赵国实际上表示愿意交换。从这一点可以证明赵国服软,其实秦国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一半。尽管林相如出使秦国的经历非常精彩,但秦王最终还是没有得到和氏璧。但秦王嬴姬怎么会稀罕一块玉呢?林相如在秦国的一系列表现表明,赵国从头到脚都害怕秦国。秦国的目的实现了,就在林相如完成璧归赵任务的第二年,秦国开始向赵国发动进攻。
[img]694347' />
二、秦赵两国的池池会议是又一次试探
秦王嬴姬与赵武灵王打过交道,直到赵武灵王强大。但赵武灵王已被儿子饿死,现在是赵惠文王执政。嬴姬没有和赵惠文王打交道,所以嬴姬建议两国在池池召开会议,讨论两国的边境问题。而且希望赵惠文王能亲自到场,这方面两国国君亲自讨论。事实证明,赵国还有一点家庭背景,赵惠文王也有一定的能力,为了防止各国嘲笑,赵惠文王前往池池与秦王嬴姬见面。只要赵惠文王肯来,嬴姬的目的就实现了。这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江湖,嬴姬通过一系列的观察,估计了赵惠文王的能力。至于在宴会上戏弄赵王,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林相如挺身而出是个小插曲,但秦王的目的已经实现,也不在乎给林相如一点面子。
[img]694348[/img]
赵王称赞林相如在池池会议上的表现,随后,林相如开始进入赵国的核心决策层。那么,在池池会议之后,秦赵两国实现了和平吗?当然没有。两国之间的中小型战役层出不穷,双方各有胜负。一方面,秦国利用这场小规模的战争来遏制赵国,另一方面,它集中主力全面进攻楚国。楚国这次惨透了,原来的都城被秦军攻占,气得屈原跳进了河里。经过这一轮重大挫折,楚国已经失去了大翻盘的可能性。楚国一直在苦苦支撑,有点南朝的味道。秦国在解决楚国问题后,瞄准了北方的赵国。在这种情况下,关系到两国命运的长平大战开始了。
秦国用15个城市交换和石璧,其实只是一次外交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