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上有许多大移民。
明代大规模移民的方法和步骤一般包括遣返、军屯、商屯、民屯等。更多的是使用诱导和派遣的强制方法。此外,中原地区很好。它已经好几年没有收到食物了。没有人愿意搬走,所以我们必须制定移民条例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比例迁徙。
并规定所有移民必须到洪洞县广济寺办理迁移手续,领取“四川资本”,然后从这里开始,在官兵的监督下,根据官方指定的方向,分别迁往中原。甚至像民间传说一样采取诱惑的形式。官方提前发布通知:除了广济寺大槐树下的人不搬,所有地方的人都搬了。有传说有一天,所有愿意搬家的人都会在大槐树下报到,不愿意搬家的人也必须去那里向政府保暖。结果,当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大槐树下时,政府出其不意地动员了大批官兵,一举包围了大槐树下的群体。无论男奴老幼,一个人都不会离开所有的迁移。凡不从者便绳捆绑,一串串连接起来,在官兵的饮遣下不得不服从。那些留在家里的老弱病残,听到消息后来了。自然,“爷娘老婆跑来跑去,牵衣顿足,拦路哭的情景了。
[img]692570[/img]
明朝的大移民主要从山西、江苏和浙江移民到中原。根据各种历史资料,明朝的大移民始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移民18次。其中,洪武十次;永乐八次。18个省,500个县。881姓。
据《中国通史·明》记载,朱元璋从1307年开始移民垦田,以解决宽乡劳动力不足、狭乡土地不足的矛盾。他命令4000多名迁苏、松、嘉、湖、杭无田农民到临浩(安徽怀远、定远、凤阳、嘉山),迁江南人40万于凤阳,迁山西泽(山西晋城)、鹿(山西长治)河北、山东、河南两州无田农民。所有移民垦田,都有朝廷分配路费,耕牛和种子,免税三年。
[img]692571' />
明代人口迁移具有重要意义。促进人口增长。促进经济发展。移民主要是垦荒和耕地,对促进农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促进民俗重组。人是民俗形象的“综合载体”。一个人或少数人进入一个新的民俗圈,往往被当地民俗所同化。这就是所谓的“入乡随俗”。
[img]692572' />
然而,当大量成群结队的男女不断涌入时,当地民俗很难一口吃掉。在移民的主要分布区,当地原住民的民俗不能完全同化。移民民俗与当地原住民民俗在融合过程中重组,形成新的民俗。由于莱州是明朝四川移民的中心,莱州的民俗与周边地区明显不同。再比如即墨是云南移民村集中的地区,即墨地区的民俗有云南移民的烙印。今山东聊城、菏泽流行的“梆子戏”,又称“泽州调”,是洪洞移民带入山东的。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真相说什么?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