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提前公布:江南制造总局后来被日军占领,更名为“三菱重工有限公司江南造船所”。
江南制造局的全称是:江南机械制造总局。它是洋务运动背景下的产物。成立于1865年9月20日,位于上海。最初的地址位于虹口。1867年,它扩大了规模,然后搬到了城南的高昌庙镇。从建立到建立都是曾国藩的笔。李鸿章也是江南制造局军事企业的实际负责人。
就规模而言,当时江南制造局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西化兵工厂。由于自上而下的不懈努力,他的规模也在稳步扩大,最终达到了十几个分支机构的规模。不仅兵工厂规模扩大,工人人数也达到2800人。制造类别包括:枪支、弹药、船舶和机器。
[img]692623' />
值得一提的是,江南制造局系统中有两个机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和广方言馆。
翻译的作用不言而喻,是1868年成立的翻译出版机构,即江南制造局成立三年后成立的翻译出版机构。它是江南制造局的分支机构之一。在徐寿、华恒芳等人的建议下,曾国藩邀请并成立,负责西方科技书籍的翻译和引进。
广方言馆是现代新型学校,属于专业人才教育机构。起初,它被称为——外国语言文字学院和同文学馆。主要课程包括外语、现代自然科学和儒家,李鸿章于1863年在上海设立。招收14岁以下的文童住院学习。本课程包括外语文字、现代自然科学和儒家思想。直到1869年才被纳入江南制造局。当时,科目分类已改为英文博物馆、法文博物馆和计算学博物馆。并入江南制造局五年后,又增设了天文博物馆。1905年,改为工业学校。
热爱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以史为鉴”这个词,太熟悉了,但似乎有些经历从来没有被重视过。即使他们在历史上遭受了损失,他们仍然遭受着核心技术的损失。除了近几年,他们从来没有认真对待过。江南制造局虽然是洋务派创办的最大的兵工厂,但技术水平仍然被外国技术人员垄断。最重要的是,管理仍然遵循腐朽而丰富的衙门习惯。虽然我们一直想效仿西方的先进技术,从而改变现状,但最根本的需要一如既往地改变的是,只有少数技术和创新无法挽救清廷灭亡的命运。
就江南制造局的发展而言,发展期可定义为-1865年建制-1911年辛亥革命。
[img]692624' />
其中,我以甲午战争的失败(1895年4月17日)为分水岭。前30年是江南制造局的起步和发展阶段。甲午战争后,直到辛亥革命爆发,这段时间可以看作是一个调整和停滞的阶段,也可以说是一个徘徊的时期。如果说清廷以前睡过觉,那么中日战争后,清廷可以说被打得有点清醒,但如果中国想要先进、富强,光靠船只和枪支是无法实现的。
为了耐心阅读,我会选择为您呈现一些基本数据,如制造类别和用途。
首先要说的一定是枪。枪支的出现在镇压扭军(后期)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枪支的生产采用自制+外包的形式。当时国内没有一些生产设备,必须依靠国外采购才能正常组装。此外,在早期阶段,只能生产旧枪,即淘汰的前膛枪,生产距离建设局已经两年了。两年后,我们开始尝试生产林明敦中针后膛枪(1871年)。临近1890年,林明敦式也过时了,火灾问题从未得到解决,最初用于战争进攻和保护自己的武器将如此不稳定和着火,军队对这种武器不感冒,根本不愿意使用这些危险品。这导致仓库积压超过10000支枪,所以我们也可以深入思考,为什么开发和重组这么慢,枪制造速度很慢,缺陷没有解决,盲目前进,造成大量军事费用(税收)浪费,没有人研究改进问题,没有人对重大损失负责,直率地说,这些都是系统问题,由于清廷自身的腐朽,船坚炮利难怪救不了中国。
[img]692625' />
对于清廷来说,枪支的制造也是分阶段的。第一阶段是首先用枪支制造来应对国内农民起义,对付那些仍然手里拿着农具甚至菜刀的农民起义军。镇压农民军后,江南制造局枪支向后膛枪发展。当局非常清楚,落后的前膛枪无法应对外国军事势力,后膛枪是大势所趋。就连李鸿章也说后膛枪制作麻烦,但如果海防再次发动战争,没有后膛枪,战争就无法取胜。虽然清廷腐朽,但当时形势的危急已经被他们“敏锐”捕捉到。
枪,枪一般说完,后面自然是大炮。江南制造局的炮厂直到1878年才建成。从1865年开始,已经等了13年了。在最初的情况下,不要抱太大的希望。生产铜炮和劈山炮。落后到什么程度?由于当时生铜炮的实用性大大降低,逐渐演变为“皇家礼炮”,即仪式炮。劈山炮也是老式大炮,早在炮厂成立之前,工厂就可以生产了。和枪一样,大炮也分为前膛和后膛,最终的仿制目标是全钢后膛快炮。
不管是枪还是枪,这也是江南制造局的第三大生产类别,也是我认为至少在五大“行业”中最成功的产品:
枪支一直落后,安全性堪忧;
大炮也是如此,远远落后于当时的日本军炮,以至于李鸿章在开始制造之前就有点退缩了。根据第二个论点,他知道自己赶不上日本。
就船舶而言,造船不如买船,成本太高,无非是积累一些生产经验和比自己更新的军工技术,仅此而已。
钢铁产量总比什么都好。产量低,导致即使掌握了技术,也无法大规模生产,更不用说武器制造了。
在弹药方面,江南制造局的产品不限于自己生产的枪支,进口枪支也可以使用制造局的弹药。火药分为黑色、栗色和无烟三种。从1874年出生的黑色火药厂到后来开发的栗色火药,到1895年的无烟火药,总共持续了21年。除枪支外,还生产地雷和水雷。
钢铁,新枪的生产不能与钢铁这种基本材料分开,外国人显然知道中国不能生产,如勒索,让制造业遭受严重损失,为了不被外国钢铁产品掐住喉咙,清廷开始引进国外炼钢炉,开始锻造,虽然产量较少,但至少在落后的行业迈出了困难的一步,这一结果应该得到肯定。
至于造船,始于1867年,终于1876年。原因很多,主要是资金。而且,在这项工作中,有争议。以李鸿章为代表的部分人认为,无论是原材料还是技术,大部分都是外国人掌握的。在这种情况下,它与购买没有什么不同,而另一方则认为关键是掌握制造技术。你不能盲目地仰望别人。
甲午战争失败后,江南制造局进入休眠期,几乎停滞不前。当局发现,经过多年的洋务运动,中国无法挽救。后来慢慢陷入动迁纠纷,只有毛瑟枪和钢铁还在生产中。
江南制造局的武器弹药在镇压农民起义、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中发挥了作用。虽然没有胜利,但对抗列强的贡献不能被否认。
在文化技术方面,翻译博物馆和广泛的方言博物馆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当然,军事制造业也培养了大量类似于现在的工程师、总工程师和技术人才。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军工和科技的发展。这里所说的只是当地的,而不是通过翻译和教学、工作经验和军事制造技术来促进中国的整体科技和文化水平。
1911年1911年革命爆发,上海国民革命军接管江南制造总局,讽刺的是,这是制造局最辉煌的时刻。在这里,人们日夜生产,为上海和许多其他地方的革命军提供毛瑟枪和当地枪支。大部分来自上海江南制造局,清廷建设的军工厂为革命军推翻清廷统治做出了巨大贡献。
晚清江南制造总局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最后的结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