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旭,字升卿,陈国武平(今河南省鹿邑西北)人,东汉名将。安帝时,始为朝歌(今河南省汤阴西南)长,后为怀县县长、武都太守。顺帝时,官至司隶校尉、尚书仆射、尚书令等职。余旭一生正直忠诚。他指挥的平静羌族叛乱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邓绥认为他有将军的策略。东汉时期,最好的解读者不厌欺诈,带领3000人多次用诡计镇压羌族叛乱,增加炉灶,用弱弓引诱敌人深入,换衣服疑惑对手,最终成功平息叛乱。
[img]692431[/img]
东汉元初二(115年),西羌攻打武都(甘肃成县西治所在地)。这时,正是邓太后朝代十三岁的汉安帝处理国家大事。看到羌族军队要攻占武都,还有南下之势,邓太后闻于旭有将略,命令他为武都太守。并在嘉德殿见到他,给予了厚厚的奖励。
带领三千兵马到武都。羌军早就知道余旭很厉害。听说汉朝派他去征服,他感到非常紧张。他迅速率领数千人的军队,集中在陈仓(今陕西宝鸡东)的萧谷(大散关)。他凭险设防,想在这里阻止余旭军队的进攻。虞诩带领部队来到山谷附近,发现这里的地形很危险,很容易防守,也很难攻击。他认为羌军将在这里设立重兵,并利用有利的地形阻止我军前进。他立即派出尖兵在前面仔细调查。果然,他发现羌军已经准备好在萧谷埋伏大量军队,占据了有利地位。余旭一想,觉得硬攻不仅会造成很大的伤亡,而且很难奏效。他决定先用假象分散羌军兵力,然后
再乘机突破萧谷天险,进占赤亭,直逼武都。制定计策后,于旭命令部队停止前进,扎营待命,他到部队到处巡逻。无论有没有外人,他都说:“羌军凭险据守,我们兵力有限,不易突破。现在,我已经派人向朝廷报告,要求援兵,等援兵到了,我们再开始进攻。羌人为此感到困惑,分散到各县掠夺。留在萧谷的少数羌族军队也觉得余旭暂时不会进攻,放松了警惕,没有任何战斗准备。
[img]692432[/img]
看到羌军已分散兵力,于旭抓住机遇,命令部队立即出发,突破萧谷,日夜兼程,以每天200多英里的速度向赤亭迈进。在路上休息时,余旭让官兵每人筑起两个人的锅炉,饭后也不会毁掉,故意留给敌人看。第二天,他命令每人建四个人的锅炉,是前一天的两倍。羌军看着虞诩率军突破萧谷,却惊慌失措,赶紧赶到后面。追到虞军休息做饭的地方,一数虞军的锅炉,发现虞军的人数翻了一番,变成了6000。第二天,虞军的锅炉多了,够一万多人用。看到虞军人越来越多,日行百余里,以为不是汉军的援兵到了,就是附近县的军队和虞军合在一起,不敢再追了。
[img]692433' />
余旭的下属觉得很奇怪,问余旭:“以前孙膑斗庞涓,是一天一天地减灶,你怎么能一天一天地增灶呢?在兵法上,军队日行不得超过30英里,以防发生事故。然而,我们每天行军近200英里。原因是什么?余旭回答说:“敌人多,我们人少,行进速度慢,容易被敌人追赶,急行军能使敌人摸不清我军的情况。敌人看到我们的炉子越来越多,一定认为附近县的军队加入了我们的行列,我们的军人越来越快,敌人当然不敢轻易赶上我们。孙膑以弱示敌,们以强示敌,情况不同。情况变了,怎样才能照搬前人呢?听了这番话,周围的人连连点头称是,佩服虞诩用兵有方。
当于旭到达武都时,不到3000名士兵被成千上万的羌族人包围在赤亭。于旭命令士兵顽强固守,坚持了十天,击退了羌军的多次进攻,极大地挫伤了羌军的精神。
到了第十天,羌军又开始进攻了。于旭站在城墙上,发现羌军士兵畏缩不前,仿佛害怕被于军的强弓利箭射中,
于是,虞诩命令士兵用小弓向敌人射击。羌军一看到虞军的弓箭射不到自己的前面,就蜂拥向赤亭发起攻击。羌兵冲到城下时,虞诩命令强弩手分成20人一组,一起瞄准敌人射击,箭射中,没有虚发。羌人震惊了,迅速撤退。汉军出城反击,多有杀伤力。
[img]692434[/img]
在这场战斗中,羌军虽然败北,杀了不少人马,但发现虞军反攻时只出动了2000多人,因此以为虞军不多,准备再次进攻赤亭。
余旭总结了上一场战斗的情况,也觉得自己暴露了自己的实力。据估计,羌军可能会再次进攻。为了迷惑羌军,他决定再给羌军一种错觉,造成敌人的错觉。第二天,羌军败退营后,于诩让所有官兵排长队,耀武扬威地从东门出去,转一圈,再从北门进城。进城后换衣服,从这个城门出发,那个城门进来,不断换衣服迷惑羌人。每天反复进出很多次。羌人看到汉军的服饰不一样,源源不断地进出城门,猜不出有多少人马,越来越害怕,军心动摇。余旭估计羌人要退兵,就在敌人撤退的必经道上,在城外河流浅水处设伏了500多人。羌人果然逃跑,汉军伏兵突起,截击掩杀,大获全胜
赤亭之战中 三千人是如何击败羌叛数万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