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普通人和高尚的官员都同意“书中有自己的颜如玉,书中有自己的金屋”的原则,因为学习和优秀的官员,一旦金榜的头衔,你就可以成为官员,荣耀你的祖先。其中,大多数人的最大人生目标是获得第一名。
[img]691809' />
据研究,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第一科举状元孙伏伽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1283年共产生592名状元(504人),再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拔的状元和各代武术状元,中国历史上总共有777名文武状元。
那么,在古代,一个状元要通过多少次考试呢?
科举制度创建于隋朝大业第一年(605年)。隋朝灭亡后,唐朝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考试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每年定期举行,皇帝下令临时举行。
常科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北京师范大学和州县学校博物馆出身,送到尚书省的受试者称为生徒;学校不允许先通过州县考试,然后送到尚书省的考生称为乡贡。从乡贡到北京的考生通常被称为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考试通常称为省级考试或礼品部考试。
常科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50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目不受重视。俊士等科目不常举办,唐初要求很高,后来逐渐废除。@ 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是明经和进士。
武则天载初元年2月,女王陛下突发奇想,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中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唐代没有形成制度,只能算是半场考试。也就是说,在唐代,一个状元只要经过四场半考试就足够了。
[img]691810[/img]
宋初科举考试也实行了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各州举行的取解试验,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级试验。开宝六年后,宋太祖开始实施殿试,并将殿试制度化、规范化。此后,殿试成为科举考试制度的最高水平,建立了国家、省、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一个冠军必须经历五次考试。
元朝的科举制度基本上遵循宋朝,分为当地的乡村考试、北京师范大学的会议考试和宫廷考试。元代科举考试只有一门科目,但分为左右名单。蒙古人参加了右名单;乡村考试只有两次,要求相对简单。左名单供汉人和南方人参加考试,乡村考试三次,要求相对严格。
[img]691811[/img]
元代会试分三次举行,三天举行一次。三个地方的试点项目分别是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和问题,与乡试相同。会议结束后,是殿试。@ 元朝状元最多只参加七次考试。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分为四个层次,最低层次称为高考,由政府、州、县长官监督,现场,第二次考试,考试合格后是学者,然后是乡镇考试,这是省级考试,考试成为人。更高层次的是会议考试,由礼部主持,考的叫贡士,如果能通过这一关,就有资格参加最高层次的考试,即殿试。殿试又称廷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其中,乡试和会试三次。
@ 明清时期,一个状元,大约要通过九次考试。
看完中国古代的考试,人们不得不感叹我们现在的考试制度。一个学生在初中至少要考三次,中考要考九次。即使高考改革后,至少要考四次,加起来不少于16次。这不是平时的各种考试和考试。
在中国古代,考状元需要多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