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是李鸿章创办的现代工业企业,成立于1865年6月(同治四年五月),比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早三年。
从一开始,这家企业就是一家官方企业,资金来自淮军的军费开支。从1867年到1894年,闽江海关20%的洋税投资企业在27年半内投资闽江海关1510多万元,厂房设备投资约540多万元。如此高的投资,不仅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在东亚也是罕见的。然而,研究洋务运动的历史学家范百川先生惊讶地发现:“这是一个江南制造局,具有许多优越的条件,可以在发展独立的中国军火机械制造业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它满足于模仿只能在内部作战的落后枪支和枪支,配备弹药,加上管理腐败,已经处理了30多年,花费了近1000万元,出乎意料的是,它未能创造出中国自己独特的步枪,可以用来抵抗侵略。(范百川在《清季洋务运动》中P
1255
)虽然这家公司是从一家在中国购买美国商人投资的船厂开始的,但大多数时候,它只生产枪支和炮弹药,没有造船。生产的枪炮弹药都是模仿欧美的,从前膛枪开始模仿,直到模仿后膛枪,从不从事自己的发明和创造(@ 范先生有以上评价),模仿其他国家的落后产品。李鸿章本人说:“制中土有余,御外侮不足”。(范百川在《清季洋务运动》中P
1257 )投入巨资建立的企业,最终未能打赢甲午战争。
1876年前,江南制造局制造了几艘船,如“天吉”、“操江”、“控远”、“测海”、“威靖”、“海安”、“金瓯”等。从1876年到1905年,造船几乎停止。江南制造局历史上最辉煌的成就是1918年,为美国制造了四艘万吨轮船。@ 1903年,当张健先生访问日本的一家小企业造船时,他觉得江南制造局投入了这么多钱,做了这么大的规模,但什么也做不了。
[img]692626[/img]
为什么会这样?“官办”二字出现了根子。江南制造总局是政府为维护政府统治而经营的企业。他们经营企业的目的不是为了接受先进文明,而是为了引进新的强大的暴力工具,以继续保持他们的统治地位。他们的出发点是维护旧官员的统治地位,他们使用的手段也是统治人民的愚蠢手段。他们把旧官场的所有坏习惯都带到了使用新机器的企业:腐败、相互约束、无效率、无科学创新的内在动力。这样的动机和手段,只能得到这样的结局。江南制造局的历史表明,官方现代工业企业只能是死路一条。
抗日战争期间,江南省制造业总局遭到日本人的破坏,生产基本停止。一九四四年以后,改为江南造船厂,目前仍是国内最重要的造船厂之一,大型国有企业。造船厂地址原位于上海浦西益仙路3901号。2008年上海举办世博会前,江南造船厂迁至长兴岛,原址改为世博会场馆。网上资料说,世博会结束后,改为江南制造总局博物馆,供永久参观。作者来到这里,不想看到的是另一个场景。世博会结束时,场馆空无一人。据说除了几块不显眼的铭牌,江南制造局没有真正的博物馆。据说是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老建筑,仍然用作保安人员的办公室和宿舍。据现场保安人员介绍,没有对外开放的内容。网上声称“江南制造局博物馆”的消息似乎只是世博会期间的新闻,似乎没有人跟踪它是否实施。
在少量褪色的展示中,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伪装”传统:只记录企业骄傲的“业绩”,反动、落后、无能,没有提到,没有提到它应该承担甲午战争失败的责任,这种片面的历史介绍,失去了历史的作用。据知情人士透露,江南造船厂搬迁后,土地补偿尚未与上海市政府协商。因此,原江南机械制造总局遗址博物馆规划尚未实施。现在这个地方仍然属于企业。将来完全归市政后,真正的博物馆可能会出现。
从整个中国经济史来看,江南制造总局是一个错误的路标,证明了当时官方企业的后果注定是失败。虽然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时期,江南造船厂作为国有企业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效率低下、创新不足的“国有企业疾病”仍呼吁彻底的市场化改革。我们希望在未来真正建成的“江南制造总局遗址博物馆”中,有全面准确的历史内容,为未来指明正确的方向。
清朝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局投入了大量资金。为什么最后什么都做不了?